《攀登者》 胡歌:珠峰离天上最近,我希望成为他的骄傲( 二 )

有了这样的表演观再看《攀登者》的角色大小 , 于胡歌 , 已然不成问题 。 他打了个比方 , 球队和球星 。 “进球的是个别人 , 他们自会获得更多关注 , 但没了球队11个人的整体配合 , 进球无从谈起 。 ”他说 , 电影或电视剧异曲同工 , 也离不开集体智慧和劳动;再更进一步 , 1960年和1975年两度登上珠峰的中国初代登山英雄 , 他们的背后何止千百人的集体努力 。 “可以这样说 , 《攀登者》戏里戏外 , 从不存在‘个人光环’一说 。 ”

当年的登顶者不是个人英雄 , 而是背负了国家使命、凝聚了集体力量的勇士;今天电影的拍摄 , 也并非一人之功 , 而是集成了电影完整工业链上各道工序的集体创作 。 这是胡歌揭开的《攀登者》的又一层意义 。

山就在那儿 , 只管继续攀登吧

2018年 , 胡歌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你好 , 之华》里露了一小脸 , 是个酗酒又家暴的“渣男”;2019年 , 武汉潮湿闷热的时节 , 他正和刁亦男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死磕” , 带点“致郁系”的小人物 。 《攀登者》是他两年内完成的第三部电影 , 杨光的故事依旧大起大伏 。

评价自己的“大银幕三连” , 胡歌用了两个否定:“不是转型 , 我依旧会接电视剧、演话剧 , 演电影更多是作为一个演员的自我拓展 。 也不是刻意要打破形象 , 论突破的话 , 我微博上才是 。 ”他指的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期间那条登上热搜榜的微博 。 “应广大网友的要求 , 发一张自拍吧” , 调侃的语气配上“风中凌乱”的造型 , 网友们点出了超过80万个赞 , 热评第一条写道“这是谁” 。

这是谁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也许亦是胡歌长久以来投向自我的问题 。 2005年 , 他花大半年时间去走高原、登高山 。 2016年 , 他又在人气巅峰时赴海外读书 。 至于说走就走的旅行 , 更是常事 , 他开过的摄影展 , 可以佐证 。 圈内甚至曾有玩笑 , 胡歌的工作人员需要适应“被放假” , 因为他会不时抽离演艺圈 。

“演员如果没有生活的给养 , 怎么去塑造角色?我们的生活圈子、经历是有限的 , 但我们面对的角色、认知又可能是无限的 。 ”他说 , 走出圈子 , 去观察、去体验 , 既是自己个性使然 , 也是演员追求所致 。 他从大千世界里发现人性的多层次 , 在世间褶皱里见到不可思议的真实 , 这些关联着“人”的气息 , 让他倍感充盈 。

所以 , 被问及《攀登者》这部满满正能量的电影是否会给表演设限时 , 胡歌断然否定 。 “不会 。 首先 , 我演的是一个人 , 这是最大的前提 。 ”所有的表演逻辑都不会违背他在跋山涉水中获得的生命体验 。 “但同时 , 我也必须承认 , 在历史限定的背景下 , 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人身上 , 的的确确具有‘当惊世界殊’的攀登气质和精神 。 ”这种精神 , 可能与现在有疏离感 , 甚至不被相信 , “但这恰恰是《攀登者》有必要让年轻人看见的理由 , 电影是非常好的载体 , 它会让大家知道 , 山就在那儿 , 只管继续攀登吧 。 70年来 , 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 就是因为我们有前赴后继一批又一批攀登者 。 ”

(责任编辑 :欧云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