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诈骗季” 同学需警惕( 三 )

  今年7月 ,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通过媒体提醒广大学生 , 开学前有的诈骗分子会冒充资助工作者 , 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 , 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

  无论是哪个资助项目 , 都不会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 , 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 , 如有类似要求的 , 一定要提高警惕 。 该负责人特别强调同学们要头脑清醒 , 一定要明白不存在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发财秘诀 。

  而除了需要警惕馅饼 , 还需要警惕横祸 。

  长沙市某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就帮一名学生处理过相关案件 。 这名学生收到一则短信 , 说她涉嫌一起刑事犯罪 , 短信上说相关申请材料(申请表、账单、证明材料、起诉状、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送达回证、传票)8月1日正式提交人民法院 , 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条例 , 诱导我回电咨询 。

  看到这样的内容 , 当事人觉得害怕在所难免 。 王律师帮她分析了短信的号码归属、措辞等细节:一会儿说涉嫌妨碍公务 , 一会儿说涉嫌窝藏包庇 , 一会儿又说涉嫌诈骗金融机构 。 短信逻辑混乱 , 可信度很低 。

  王律师表示 , 大学生 , 尤其是大一新生 , 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 遇到突发问题的确会不知所措 。

  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最近是否有涉及这方面的事情 , 如果想不起来 , 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 此外 , 见到这种私人号码或者来历不明的电话时 , 应提高警惕 。 再者 , 收到诈骗短信或接到诈骗电话 , 尤其是要求付款的信息后 , 切记不要盲目按照短信上面所说的步骤去操作 , 应该找老师、辅导员、家长或者其他同学一同商量 。

  步入大学校门之前 , 很多家长都会提醒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 , 防人之心不可无 , 开学诈骗季 , 正是同学们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