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回应问题水泥只张嘴不出声 这是等谁给配音吗( 二 )

  据披露,今年3月,河南省鹿邑县鹿邑志成寄读学校扩建宿舍楼时,发现买到了来自山东枣庄的25吨问题水泥。面对政府权威部门出具的“不合格”质检报告,涉事企业不愿赔偿。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质疑。7月15日上午,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几个行政管理部门跨省来到鹿邑取样,可当在场的央视采访人员追问台儿庄区市场监管局干部时,这名干部却只动嘴不发出声音,说起了“唇语”。最新消息显示,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这名干部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

  尽管如此,这名干部“表演哑剧”的画风仍让人匪夷所思,也刷新了很多采访人员的从业经验。从视频看,那名台儿庄区市场监管局干部先是表态“不会回答采访人员的任何问题”,然后面对采访人员的追问,竟然使出了“杀手锏”,光动嘴不出声,十分搞笑。

  监管干部从山东跨省跑到河南,当然不是无事闲逛,不管是问题水泥取样,还是调查事情原委,总归是带着任务来的。当下,问题水泥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涉事企业所在地的监管部门及时通过媒体传递信息,是职责所在,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需要,算不上什么困难的事情,却何故要装聋作哑?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不作为、不担当、不负责任的表现,本质上讲,不过是意在逃避舆论监督罢了。

  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一者,辖区企业大量生产并销售不合格水泥,当地监管部门肯定有责任。这些水泥是如何检验并出厂的?监管部门有没有一个抽查或者常态化检测的制度?这些都是需要倒查责任的。

  再者,出现了问题水泥,作为涉事企业所在地的监管部门理应以更积极的态度明确表态、迅速善后,尽最大可能补齐漏洞,追查责任,挽回当地企业的声誉损失。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拖再拖,无所作为。事先既已疏于监管,“牛栏关猫”;事后也迟迟不动,甚至连问题水泥的去向也说不清楚,这显然不是正确履职的态度。据披露,来自枣庄的问题水泥,同批次的有200吨,其中50吨销往河南鹿邑,剩下的150吨,相关人士只是笼统地说,这些水泥销往了安徽、江苏等地,至今人们也不知其确切去向。

  而就是在这样晦暗不明的情况下,枣庄的监管干部不是去积极作为,而是把心思放在如何对付采访人员上,说“唇语”,玩把戏,实在让人无语。

  事实上,这一套所谓的应对舆论的伎俩,不过是“小儿科”“小聪明”而已,非但不能平息舆论,反而会引发公众更大的不满,导致更强烈的批评。要知道,问题水泥不光是用手一掰就碎,也经过了河南、安徽等权威机构的检测,其质量问题无法回避,即便监管干部把嘴巴都上了封条,也不可能逃脱追责问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