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滋养》第二季完美收官 美食纪录片再创典型制作范例( 二 )

进入第二季的制作 , 《万物滋养》期求更加深入地去探寻食材料理与当地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 。

在拍摄之初 , “万物“团队就跳脱习以为常的 , 以省份地域来划分料理菜系的惯性(川菜、鲁菜、湘菜、粤菜等) , 以求回归到料理与环境相连接的本源之处 。

因此 , 森林-森系料理、草原-草系料理、田野-田系料理、海洋-海系料理、江湖-河系料理是这一季的核心概念 。 它力图向观众展示的也是“何为自然的食材 , 何为营养的美食 , 何为健康的人类”这一价值取向 。

很明显 , 《万物滋养》第二季在制作上并不只是单纯停留于美食这种单一的物质形态所呈现出的视听感官享受 , 而是在挖掘超越物质层面的影像叙事记录中 , 所展现出的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中国人的时代气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 以及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的饮食文化传统等价值意义 。

包容并蓄的生态美食

首先 , 在叙事结构和叙事时空的选择上 , 《万物滋养》 第二季就力图展示华夏大地包罗万象的生态环境及美食文化 。

为了将镜头聚焦在寻常百姓的“吃”上 , 在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冷静地记录他们与食物的情怀 , “万物”制作团队先后奔赴内蒙古大草原、陕北黄土高原、四川天府之国、云南原始森林、福建南海霞浦等地 。

他们以现实的时空为基本框架 , 在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中截取最为动人的饮食横切面 。

无论是内蒙古的诈马宴、山西运城的花馍 , 还是云南密林的撒撇、鄱阳湖中的青虾 , 亦或是崇明岛的毛蟹、福建霞浦的牡蛎 , 《万物滋养》第二季都是通过对万物生灵的关照 , 来探寻人、食物、环境三者之间的情缘和记忆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