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已超权游戏 新剧切尔诺贝利是真相还是渲染?
[]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切尔诺贝利》 , 是真相还是渲染?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乌克兰特派特约采访人员 屈佩 雷舒雅 环球时报特约采访人员 董铭]
编者按: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 , 前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核电站4号机组核反应堆爆炸 , 大火燃烧10天 , 爆炸致20万平方公里土地污染 , 650多万人受灾 , 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 。 多个国家都曾以该事件为背景拍摄过影视作品 , 其中就包括目前最受关注的 , 由美国HBO电视网和英国天空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新剧《切尔诺贝利》 。 自5月6日开播以来 , 凭借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和精良的大制作模式 , 该剧目前在著名影评网站IMDb的评分高达9.7 , “烂番茄”新鲜度为96% , 口碑已超《权力的游戏》成为HBO史上口碑最高的剧集 。 不过 , 在获得好评的同时 , 这部仅有5集的迷你剧却在欧美地区引发对事件真实性和创作立场的争议 。
美英:剧集真实 , 更是警醒
新剧《切尔诺贝利》以当年主持事故处理的苏联核物理专家瓦列里·列加索夫的回忆开始 , 将观众带回1986年的灾难时刻 , 展现出整个苏联 , 上到戈尔巴乔夫 , 下到普通市民、消防员和士兵等各个层面的反应 。 据美国《综艺》杂志报道 , 为最大限度还原时代感 , 制作团队虽无法进入乌克兰的无人区实拍 , 但仍在立陶宛找到一个与切尔诺贝利同时期建造的核电站取景拍摄 , 力求在细节上贴近当年的苏联社会 。
英国《每日星报》表示 , “从第一集紧凑的救灾和勘察 , 到第三集见证消防队员因核辐射而出现的全身皮肤溃烂 。 这部剧集带给观众的震撼让刚剧终的《权游》看起来更像一部喜剧片” 。 在美国《截止日》看来 , 这部剧集展现出来的事实真相已足够让观众陷入沉思 。
“《切尔诺贝利》并不仅限于一部历史剧 , 它更是一个给观众的警醒 。 ”美国《时代》周刊以此为题刊文称 , 在这部讲述灾难的剧集中 , 我们能看到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看到社会停止相信科学的后果 。
尽管大部分英美媒体对该剧都赞不绝口 , 但该剧在真实还原度上仍存在瑕疵 。 在美国《好莱坞报道者》看来 , 该剧的主要演员中没有俄裔 , 主演杰瑞德·哈里斯 , 艾米丽·沃特森都是英国演员 , 举止行为与东欧人有着较大出入 , 且剧集大部分采用英语对白 , “像是穿越到《唐顿庄园》 。 ”此外 , 该剧前两集更侧重渲染苏联官僚体系的低效和欺上瞒下 , 而忽视对民众态度的展现也为剧集的真实性打上问号 。
俄乌:剧集凸显西方的刻板印象
“这部英美合拍的《切尔诺贝利》很容易给观众造成一个不真实的印象:当时的战士、消防员是被苏联政府骗去抢险救灾的 。 ”在乌克兰舍甫琴科博物馆工作的阿纳斯塔西亚·叶夫格列夫斯卡亚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爆炸发生在深夜 , 第一批消防员并不知情 , 很多人穿着便服便火速赶往现场 , 加入战斗 。 而后来参与救援的战士都是明知危险 , 仍毅然决然地用肉身去抵挡灾害 。 “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 不怕任何困难 , 尽量找解决办法 , 但电视剧里表现的救援人员没有任何意志 。 电视剧渲染悲剧情节可以理解 , 但这显然是与真相有出入 。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 , 这部剧集更像是美国出品的一部恐怖片 。 ”乌克兰《共青团真理报》采访人员亚历山大·科茨刊文称 , 系列制作人为“宣传”目的而允许“错误”的诞生 , 制造出一种人为的悲伤和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所展现的恐怖场景 。 乌克兰“观察家”网站更是用“剧集展现的只是身体上的恐惧 , 而没有还原事实的灵魂”来评论《切尔诺贝利》 。
“俄罗斯人习惯性地不信任外国导演讲述前苏联或俄罗斯的故事 , 并非没有理由 。 ”在俄罗斯卫星网看来 , HBO所制作的《切尔诺贝利》在很多细节上故意呈现出西方世界对前苏联的刻板印象 , 例如 , 剧中角色太过频繁地使用“同志”作为称呼 。
尽管该片在俄乌两国受到较多批评 , 但在《莫斯科时报》看来 , “很庆幸这部集能在俄罗斯播出 , 让这一代人有独特的机会重温苏联时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 ”
各国银幕中的切尔诺贝利
作为影响人类进程的大事件 ,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者的视野中 。 多个国家都曾推出相关作品 , 其中即有探秘真相的纪录片 , 也有借题发挥的剧情片 , 还有创意题材的恐怖片 。 这些影视作品将外界观察该事件的不同角度呈现给大众 。
在纪录片方面 , 从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抢救切尔诺贝利》(图2)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切尔诺贝利灾难》 , 再到乌克兰拍摄的《切尔诺贝利3828》都试图通过大量详实的档案、事故亲历者的访谈 , 来重现灾难的起因和后来的救援 。 而德英联合制作、于2016年上映的《切尔诺贝利:30年后》则采用现代的实拍画面展现如今的核电站“石棺”和废弃的普里皮亚季 。
当人们开始在这起事故中 , 发现更多故事和角度时 , 烘托各种情感的电影陆续诞生了 。 在不少西方人眼中 , 发生核泄漏的切尔诺贝利早已被想象成满是“变异怪物”的鬼城 , 例如2012年好莱坞制作的《切尔诺贝利日记》中 , 一群美国年轻人为寻刺激便前往探险 。 与之相似的便是俄罗斯于2014年推出的剧集《切尔诺贝利·禁区》(图3) , 该剧虚构出5名年轻人“穿越”回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前 , 尝试改变历史 。 该剧也因脑洞新奇而大获好评 , 3年后便推出第二季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乌克兰政府于2011年正式开放前往切尔诺贝利的特定旅游路线 , 这让外界对事发地民众的现状更加关心 。 由多国人员联合制作影片《切尔诺贝利的大娘们》(图4)便独辟蹊径地将镜头对准那些灾后仍然固执地留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生活的女性 。 该片于2015年上映 , 被多家媒体誉为最温情的切尔诺贝利影片 。 她们虽然饱受甲状腺癌的困扰 , 但依然在无人区里耕种打猎 , 不愿离开故土 。 看着影片中这些最普通乌克兰人的生活态度 , 或许是对“妖魔化”切尔诺贝利的最好回应 。
推荐阅读
- 又被机构抢先了!这个板块已有20多只个股股价翻倍
- 莱万已经累计4张黄牌,对阵法兰克福若再吃牌,将无法出战多特
- 温柔气质的连衣裙,已成为夏日必备单品,随意一穿就能打造时尚
- 鸳鸯+腰果花Nike Drop-Type 系列已上架,冲
- 发动机口碑差劲5个汽车品牌,性能差油耗高,最后一款坑了不少人
- 扬子晚报明知驾照已被吊销心存侥幸开车被查
- 支付宝、微信未必安全?手机出现这3种征兆,你或许已被黑客监听
- 口碑最好的十大蓝牙耳机,每款都有亮点
- 网络文学促进“文化就业” , “写文”已成年轻人重要职业选择
- 杨幂“广告未修图”流出,失去十级PS后,终于相信她已34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