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犍陀罗佛教建筑和艺术( 五 )

贵霜时期的佛塔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 方形佛塔取代圆形佛塔开始流行;寺院中出现厨房 , 建筑多由半方石砌筑 , 寺院中有田地 。 佛教造像艺术此时突然出现了人格化形象 , 首次出现了雕刻的佛陀形象 。 佛陀形象在开始时表现为画面中的人物主角 , 即用高浮雕的形式在佛塔基座的壁柱之间展现佛陀的生平事迹 。 随后 , 独立式佛像将在下一阶段逐渐显现并充分发展 。

稍后一个时期 , 佛塔建造出现另一个发展趋势 。 小佛塔取代了大佛塔成为主流 , 且主塔周围是还愿塔 , 此类布局结构主要见于莫赫拉莫拉杜(MohraMoradu)等建筑遗址 。 上述遗址中的小佛塔多为高浮雕装饰 , 在片岩或灰泥上雕成 , 描绘了许多佛像 。 在最后阶段(公元前4~5世纪) , 佛塔形状进一步改变 , 高塔取代了低塔成为更加普遍的样式 。

在白匈奴入侵犍陀罗之后 , 佛教逐渐失去了它在贵霜王朝时代所拥有的王室赞助 。 由于佛教普及而一度式微的印度教 , 在此时获得了白匈奴的支持而再度复兴 。 佛教庙宇大量荒废 , 许多僧侣逃往山区(今巴基斯坦西北偏远地区)避难 。 在公元7世纪 , 玄奘来到犍陀罗 , 他认为此地曾经臣服于迦毕试国 , 但后来它已成为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的支流 。 虽然曾有许多寺院 , 但已成为废墟 。 在经历破坏之后 , 犍陀罗从未恢复 。

在斯瓦特、布内尔、迪尔等地分布着许多佛教遗址 , 这些遗址保留了佛塔、寺院、精舍、居住点、洞穴、石刻和铭文 。

据公元4世纪来到斯瓦特的法显记载 , 该地区约有600座寺院 。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云在公元6世纪到达该地 , 在当地寺院里看到了近6000幅画像 。 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斯瓦特 , 在目睹了当地佛教衰败的景象后 , 他说:“夹苏婆伐窣堵河 , 旧有一千四百伽蓝 , 多已荒芜 。 昔僧徒一万八千 , 今渐减少 。 ”即使在今天的斯瓦特 , 仍有超过400座佛塔和寺院遗址 , 占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 僧侣们在山上建造了许多佛塔和寺院 , 其目的一是不影响山下的农业生产 , 二是免于战乱侵扰 。 他们在朝圣者经常沐浴的水泉旁建造了寺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