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犍陀罗佛教建筑和艺术( 四 )

丝绸之路沿线的犍陀罗佛塔和寺院

早在佛陀时代之前的古印度 , 在亡者遗骸之上建塔或墓的习俗已为人所知 。 曾到此朝圣的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在文献中频频提到 , 舍卫城附近的一座小邑中存有佛舍利 , 其上矗立着与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有关的古佛塔 。 对此 , 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在论及佛塔崇拜时认为 , 无论上述中国高僧所见的古佛塔实际建造日期为何时 , 这些所谓的过去七佛舍利塔实际上表明了为亡者建造纪念塔是当地一项古老的习俗 。 佛陀涅槃后 , 人们在佛陀舍利(佛陀遗骨)之上建造佛塔 , 分布在八个主要部落 , 即供奉于拘尸那城、摩羯陀国、毗舍离国、迦毗罗卫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和婆罗国 , 此外香姓婆罗门和孔雀一族也建造了供奉佛陀舍利的佛塔 。 从上述和其他一些传统中可清晰地看出 , 在佛陀时代 , 建塔已经是古印度地区早已有之且为人熟习的风俗 。 同样清楚的是 , 佛塔直到阿育王时代才成为佛教徒明显的崇拜对象 。 早期佛教文献关于寺院内部构造以及僧侣生活细节的记载十分丰富 , 然而却没有关于阿育王之前佛塔崇拜的任何记载 。 如果早期的僧侣确实崇拜佛塔等纪念物(就像他们后来那样) , 而文献对此的记录竟然阙如 , 这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 尽管自佛陀涅槃后 , 建造在佛陀舍利之上的八座佛塔一直是僧侣崇拜的对象 , 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佛塔在阿育王之前就被公认为佛教信仰的标志 。 正是阿育王打开了上述八座佛陀舍利塔中的七座 , 将佛陀舍利细分给了王国中所有的主要城市 , 并在每个舍利上都建造了宏伟的佛塔 。 阿育王可谓是推动佛塔崇拜的第一人 。

考古人员在犍陀罗地区(特别是塔克西拉山谷)发掘出了许多属于公元前3世纪和公元5世纪的佛教圣地遗址 , 其中最早的一个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建造的法王塔(Dharmarajikastupa , 又译达磨拉吉卡窣堵波) 。 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关于该遗址的主佛塔建造在佛陀舍利之上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 , 阿育王很可能将佛陀舍利分配到此处并建塔 , 并且称其为dhato-garbhastupa(意即存放舍利的佛塔) 。

考古人员在锡尔卡普市挖掘出了数个文化层叠加的建筑遗址 。 其中 , 在属于安息帝国时期(公元1世纪)最后阶段的层位中发掘出一座圆形小佛塔 , 设计精致 , 用浓厚的石膏绘饰出当时较为常见的茛苕叶纹 , 其功能似乎只是为了私人祷祝和礼佛 。 而另外一座佛寺位于凸起的基座上 , 前面有一个门廊 , 中间为一个长方形的中殿 , 后面是一个圆形后殿;整个佛寺被一条走廊通道所包围;由于这种形状 , 该佛寺被称为拱形庙 。 该层位除了上述佛教建筑之外 , 其庭院内还有双头鹰神殿遗迹 , 融合了西方古典、印度以及当地建筑的风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