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伊春》作者赵松:“写实”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

本文原始标题为:小说《伊春》作者赵松:“写实”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来源是:

作家赵松的小说《伊春》首发于《单读19:到未来去》——为了寻找一名失踪女孩出差外地的主人公S , 从未间断与一位陌生女人的网络聊天 , 模糊的依赖与爱恋、敏感又细腻的心理活动 , 让他始终介于现实和梦境的混乱交错 , 而一切也越发地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们整理了单读共读群中读者的提问以及作者的回答 , 面对大家对于新小说形式的质疑 , 作者会如何回应?而我们的阅读究竟是为什么总在寻求一种及其清醒的理解和认知?

单读:您的文本中会有一些一再出现的重复意象 。 比如 , 海边城市、广告牌、吃苹果、狗、电话亭、观前街等等……给人一种纠缠感 , 不同的个体或者相同的个体在几个意象间游走 , 时间仿佛倒流了一样 。 这种人物和意象之间暧昧的相似性 , 有没有什么深意 , 或者是生活中是否有实际的体会?

赵:因为这篇小说采取的是多线的叙述 , 既有主人公的自我浮想、联想、幻想或是胡思乱想 , 也有某个并不能完全确定身份的人物的QQ聊天记录、邮件 , 以及此人对另外一个人物的言行的转述等等 。 所以在读的时候 , 如果看得比较快的话 , 可能就会发生你所说的这种感觉 , 就好像一些意象在重复出现 , 其实对于我来说 , 这只是不同时间相同现场背景的此起彼伏式的呈现 , 它们服务的是人物的意识变化以及叙述的变化 。 在这个小说里时间不是线性的 , 而是交错的 , 甚至是碎片化的 , 而这又跟人物的意识、感觉的流动与变化形成了某种呼应 。

整个小说里最大的叙述动力显然来自主人公这个叙述者 , 但他的叙述其实恰恰又是最为可疑的 , 因为他的想象、浮想、甚至会发展成臆想 , 而在叙述中他又在尽可能地在表现所历皆是真实的感觉 。 在最主要的两条叙述线上 , 主人公跟网上的那个姑娘其实是完全相互隔离的两个世界 , 甚至那个姑娘的真实与否也是非常可疑的 。 但他们好像又都曾试图达成某种关于“真实”的共识 。 或许他们曾相互虚拟过对方的存在状态 , 或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相信这是真实的 , 或许他们也接受了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真实” 。 一旦某个存在点被某个事件确凿无疑地定格在那里 , 那可能终结的就不只是它本身 , 还包括所有与之相关的想象的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