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东西不曾出现, 我们今天大概都还晒不到太阳( 六 )

本文原始标题为:如果这东西不曾出现, 我们今天大概都还晒不到太阳---来源是:

本文原始标题为:如果这东西不曾出现, 我们今天大概都还晒不到太阳---来源是:

经过一些数学处理会发现 , 星际介质的消光作用对CMB的影响——把小尺度的各向异性变小 , 大尺度的各向异性变大 。 通过对CMB的观测可以得知光学深度τ(τ越大 , 消光就越强) , 进而推知电子的密度 , 就能得知当时的宇宙年龄 。

3.21cm氢线(21-centimetrehydrogenline)

虽然前两种方法也能推测出再电离时代的大致时间 , 它们却无法解释不同红移处电离度大小的能量来源和产生的效应 。 氢的21cm线就成了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工具 。

但它的产生可比薛宝钗吃的冷香丸难多了!氢线从原理上讲 , 是中性氢的电子在自旋与核平行和反平行之间转换时产生的 。 然而 , 这种转换不仅很难发生 , 还依赖高温 。 首先得宇宙黑暗时代形成的lyα光子被中性氢吸收 , 然后中性氢又能重新释放lyα光子 。 中性氢的lyα辐射和自旋转换耦合(Wouthuysen-Field耦合) , 才能最终产生了21cm氢线 。

21cm氢线就很神奇了 , 通过它能获取到再电离的详细信息 , 比如它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不均匀性 , 就能进一步研究再电离时代在内的宇宙早期结构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目前这项研究才刚刚起步 。

关于再电离 , 他有新发现

大部分人都在关注2018年诺尔贝奖花落谁家时 , 今年5月份 , 中国香港的邵逸夫基金会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天文学奖”授予了尚-卢·普吉(Jean-LoupPuget) 。 虽然名字听起来让人一脸懵逼 , 但他却是再电离界实打实的一匹黑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