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楼”主人身陷伦敦金骗局:痛失5.8亿元 变现救急?( 二 )

1987年 , 葛士翘创办了“天民楼” , 据称堂名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表达了葛氏对“不戚戚于贫贱 , 不汲汲于富贵”之淳朴生活的向往 。

葛氏父子在处事上低调神秘 , 直到1987年在香港大会堂首次展出“天民楼藏瓷” , 轰动香江;1992年春、1996年先后在台北鸿禧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展出 , 天民楼这才享誉海内外 。

特别是1996年 , 葛氏父子受邀在上海博物馆新址举办“天民楼青花瓷特展” , 盛况空前 , 一口气展出青花瓷127件 , 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 , 无可置疑地展露了“天民楼”的收藏实力 。

时任上博副馆长的古陶瓷学者汪庆正这样评价“天民楼”收藏:“这是世界范围内 , 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单位 , 即使连同公有收藏单位计算 , 天民楼仅次于‘Topkapi’(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Ardebi’(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 , 属全球第三 。 ”

30多年后 , 葛师科感慨地说:“父亲的眼力和魄力是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悉心研究练出来的 。 天民楼的成功 , 与其拥有的财富不无关系……在香港拥有千万资产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 , 但藏品达到相当规模的藏家 , 只有寥寥数人 。 ”

除了魄力外 , 葛氏父子的眼光也非常超前 , 不断花大价钱买入精品 。 比如在1981年 , 葛士翘从拍卖会上购入一件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十六子碗 , 含佣金165万港元 , 当时这笔钱可以在香港的黄金地段买下3套高级海景公寓 。

一直以来 , 古陶瓷界对元青花的研究并不重视 , 第一个研究它的是美国人约翰·亚历山大·波普 , 他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名著《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 , 这才引起了古陶瓷界的浓厚兴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