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知识分子灵魂的厚重书写( 二 )

黄大年海外游学、任教、搞科研多年 , 他身上的“世界性”已浸入骨髓 , 这些内容在影片中表现为其流利的英语交流、优雅的绅士做派、娴熟的大提琴技能以及默默支持街边的流浪歌手等细节之处 。 然而 , 他又是“最中国的”:比如影片开头搜索亚瑟号 , 体现的是刚正不阿和诚实守信;多次怀念挚友刘文胜、感恩改革开放 , 体现的是仗义疏财与知恩图报;遭受误会时体现的是温和儒雅 。 这些特质汇集在一起 , 塑造出黄大年忠信孝悌的典范形象 。 “中国内核”与“世界性”看似矛盾 , 其实有内在深刻的必然联系 , 当我们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 , 必然地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 , 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 。 因此 , 兼具“中国内核”与“世界性”的黄大年在离开西方科研团队的伙伴时 , 回身对送出大楼的“世界人民代表”儒雅温和地绽放微笑 , 在此刻东西之间的沟壑被填平 , 壁垒被拆除 , 中国和西方现代化强国之间不是对立关系 , 甚至不是竞争关系 , 而是一种彼此充满敬意与温情的合作关系 。

作为一位80后编剧 , 《黄大年》编剧成孝湜充满了创新的热情 。 比如对正面和负面的处理 , 成孝湜认为 , “我们写善的时候 , 从善良中看到危机感;写恶的时候 , 我们需要以悲悯的情怀去反思这种邪恶的根源” 。 影片中 , 黄大年初回国内 , 面对本土部分学者效率低下、利益心和得失心重、小团体派系意识普遍、团队协作能力缺乏、人际关系微妙等状况 , 一度心灰意冷 。 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感慨 , 影片涉及的学术问题不可谓不真实 。 面对现实 , 黄大年重振旗鼓 , 坦露心迹 , 以身作则 , 以“倒下了就地掩埋”的先锋姿态逐渐改善了科研生态 , 创造出一项项重大成果 , 也表现了学术界乃至中国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意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