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丨世间再无金庸( 二 )

《明报》创刊号

  金庸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当中,既有系统的社会科学训练,又拥有长期的一线媒体人的经历。再加上他本人出自海宁知名世家——早在明清之际就享有书香盛名的查家,用中西合璧来形容他的知识结构,相信并不为过。如此背景,加上高度的政治与新闻敏感性,使得金庸能够将其对于20世纪中国变迁的种种观察和思考,以一种极具传统意蕴的方式,融合表达到他的武侠小说作品里。无论是《天龙八部》里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追问,还是《射雕英雄传》;里强烈的为国为民的大侠情怀,抑或是《笑傲江湖》里对于黑暗、压抑的极权政治的控诉,字里行间,都能够在金庸所亲身经历的中国20世纪史当中,找到相应印记。

  再来具体分析其武侠小说作品的特质。金庸作品的最大魅力,莫过于丰富而细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韵味,以及与中国历史之间亦真亦幻的种种勾连。

  前者无论是在身处殖民统治之下的香港,还是在倡导中华文化的台湾,都能够引发广泛的认同与共鸣。而金庸小说广泛传入中国大陆,恰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大潮日渐深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开始飞速发展。金庸小说里传递出的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维护,跟当时大陆的文化热和国学热一拍即合。在一个文化存在明显断层期的大陆知识阶层当中,金庸的小说,是相当一部分70后、80后甚至60后,来了解和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媒介。更不用说这些小说营造的神奇、缤纷、丰富的江湖世界,也能够跟当时去政治化的语境下,中国民间社会的重现与发展壮大,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

  而后者,也跟中国无比发达的史学传统,以及历史类作品在社会公众当中的广泛传播度,一拍即合。如果只是虚无缥缈的江湖故事,读者很多时候,很难有特别强烈的代入感。而当这些文学意象,跟真实的历史记录亦真亦幻、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就更加赋予了这些小说以强烈的戏剧性和真实感。文学与史学的结合,让文学更真实,让史学更诗意。以至于以金庸武侠小说为底本创作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这样的出版物,也会大受读者欢迎,可见金庸创作策略的成功。

  当然,如果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部仅仅停留在书籍介质层面,金庸显然无法获得如今这般的广泛影响力。金庸应该是当代华语世界的作家里,其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戏剧和音乐作品最多的一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