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内地第一高楼”,见证南京40年蓬勃生长( 三 )

“南京城市建设已从较为粗放的外延扩展转变为精致的内涵发展。”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何流说,通过统筹城市历史人文、环境风貌、地区特色、产业、社会发展、建筑功能和形态等因素,南京完成200多项城市设计,覆盖面积约584平方公里,中观和微观层面愈加精细和精致。

适时转换城市发展动能,南京的角色定位步步抬升。从1981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江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1991版与2001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再到2011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则顺应“国家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肩负起更高的使命担当。

坚守与“留白” 更添厚度与温度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城市,南京严控城镇建设行为,将集中的城镇空间面积限定在市域总面积的30%以内,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与城市绿线,锚固城市生态骨架。同时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建立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土地开发也从以增量为主转向更关注土地使用绩效和功能转型,存量改造、低效挖潜和乡村减量力度逐步加大。

有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平衡历史文化保护和快速的现代化发展这一对矛盾中,南京迈过被动保护的坎,走出主动保护的特色路径。

1984年10月编制完成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在国内率先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形成完整体系。对近现代重要建筑的规划保护,逐步摸索出“找出来、保下来、亮起来、用起来、串起来”的做法。保护不限于城墙和文保单位,还扩大到民国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遗产。以沿江、沿明城墙、环玄武湖、环紫金山等为带型区域,老城南、颐和路公馆区、幕燕风光带等为片区的高品质魅力空间体系逐渐成形。

眼下,南京又以“人文绿都、美丽古都”战略为引领,提出保护“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蟠虎踞”的古都山水形胜、加强历代都城格局的挖掘和保护展示、重点保护老城等“升级版”思路。

漫步南京城,不时可感触“山、水、城、林”的风貌特色,“绿、文、城、人”特色要素有机互动交叠,好一幅“江南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活力宜居城”的画卷!

叶斌体会深切,这些年南京更关注城市特色和品质,关注人的感受和社会需求,“规划技术指标的选取更有体感和温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