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飞村|多条致富路让凤飞村蜕变为经济强村

   绿油油的菠菜 , 沉甸甸的稻穗 , 采访人员在海门港新区凤飞村田间看到一派丰收景象 。 这个比较偏远的小村 , 五年前还是个经济薄弱村 。 五年间通过开沟并渠、流转土地、建立合作社等方式 , 凤飞村成功蜕变成村营收入超百万的经济强村 。
开沟并渠 使荒地变成聚宝盆
凤飞村原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 村党总支书记施春伟告诉采访人员 , 2012年是她到任凤飞村的第一年 , 账上只有1万多元余额 , 当年都没有能力发村干部工资 。
“农村唯一的资源就只有土地 , 要摘掉贫困帽子、走乡村振兴路 , 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 。 ”施春伟说 , 村子富不富 , 关键在村干部 。 几个村干部商量后 , 对村土地资源进行了整合 , 通过挂钩复垦和占补平衡的举措 , 将原来零散的土地 , 整合成连片土地近150亩 。 同时为改变长期以来小沟、小塘无人管理 , 民沟零散、水体不活 , 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 2018年凤飞村全面开展河道疏浚整治工作 , 对太浩北路7个村民小组的水环境进行整治 , 疏浚了22条民沟 , 使其平均面宽不少于15米 , 并填埋了57条宅沟、废弃沟塘 , 共动土近8万多方 。 通过两年的综合治理 , 如今的凤飞村土地规整 , 沟河畅通 , 约600亩的土地得到了整合利用 。 连片化的土地 , 合理布局的沟河 , 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吸引了大包户 。 凤飞村目前有500多亩地承包给大包户种植稻麦等 。
凤飞村在土地上做出大文章 , 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后 , 获取流转发包收入和政府奖励 , 增加村营收入50多万元 。
成立合作社 做大秋葵市场
2019年6月份 , 凤飞村成立海门浩太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 , 流转了近500亩土地 , 开始尝试自主性经营种植 , 种植传统的农作物 。 今年 , 合作社开始了创新 , 通过与能人合作的模式种植了112亩秋葵 。
从平土、盖膜、播种到培管、采摘 , 凤飞村的村干部亲力亲为 , 今年6月4日秋葵终于收获了 , 第一次采摘了17斤 , 以每斤5.5元的价格卖给了上海的收货商 。 之后的产量达到每亩3000多斤 , 销售圈也拓展到无锡、苏州、杭州等地 。 这一季的秋葵 , 就让凤飞村增加了8万元村营收入 。
凤飞村的秋葵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打入市场 , 增加知名度 , 得益于每一位村干部的努力 。 网格员龚淑蕾负责田间管理 , 每天清晨5点多就出现在田间地头 , 组织村民采摘;村干部周昊杰化身形象代言人“秋葵哥” , 在短视频平台极力推销 。
在种植秋葵上尝到甜头后 , 凤飞村又开始大胆创新 , 瞄准市场的供需行情 , 以扩大蔬菜种植为着手 , 探索出又一条增收渠道:与收购商签订了50亩的菠菜以及60亩的青梗菜出口订单 。 另外 , 凤飞村还鼓励村民们一起种植 , 合作社负责同价收购 , 带着村民跟着村部一起增收致富 。 目前 , 第一季的菠菜和青梗菜已经销售 , 又增加了30万元村营收入 。
村企联建 从“输血”变为“造血”
在凤飞村的太浩南路上 , 每天都有一辆三轮车经过 , 装着满满当当的蔬菜 , 那些是运往结对共建单位海门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 。
对于海门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凤飞村结对共建 , 施春伟这样认为:“村企联建不能浮于表面 , 光光获得一些资金上的资助 , 解决一些劳动力 , 这都是短暂的、一时的 。 ”经过思考和探索 , 凤飞村趟出了一条由利用企业输血转变为村自己造血的路子 , 就是通过村合作社和艾郎风电签定合约 , 凤飞村开辟100亩的地专门种植露地蔬菜 , 每年为其食堂提供200吨时令蔬菜 。 这一举措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20万元 。 目前艾郎二期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 投产后预计再增加2500名员工 , 届时凤飞村为艾郎提供的蔬菜将再增加200吨 。
“目前我们合作社自己种的蔬菜品种远远不够艾郎的需要 , 我们还向村民收购了一部分 。 ”施春伟告诉采访人员 , 自从和艾朗风电结对共建后 , 村民田里的蔬菜扩大了销路 , 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 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向村民收购了数十吨时令蔬菜 。 和艾郎风电合作的成功 , 又让凤飞村进一步瞄准了“家门口”的大市场 。 “海门港新区有很多的大项目大企业 , 员工数量都很庞大 , 下阶段我们还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 和新区其他企业对接 , 争取明年能在新区实施每日蔬菜配送项目 。 ”谈起未来的规划 , 施春伟豪情万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