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在家书上的家国情怀( 二 )
李曼回忆说:“二哥写了那么多的信,都是对家人的关心,教育我们要为国家作贡献,唯一提到自己的就是那句‘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从未提及前线的激烈战况,要不是他的战友来信我们根本不知道那里的情况 。”
从感动一家到感动全国
李曼比二哥李征明足足小了12岁 。对二哥最深的印象,是从李征明入伍开始的 。
李征明兄妹8人,父亲是师范毕业的乡村小学教师,给儿女所取名字中均带有“日”字偏旁,寓意曙光东升,阳光普照 。李征明原名“李昕”,到了部队后自取新名“征明”,以示追求进步 。
“二哥去部队的时候,我才八九岁 。大哥当时在原宿迁县城东大街的大同商铺做学徒,三哥在临县做统计工作,四哥那个时候还在乡里读小学,一星期才回家一趟 。”李曼说,那个时候,父亲在学校教书,也是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才回家一次 。
家中通常只有她和母亲、二姐、小妹 。二姐忠厚老实不太爱说话,妹妹又太小不懂事 。“有一天,母亲跟我说,以后给哥哥们写信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李曼说,那个时候,她认识的字、会写的字也不多,写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会写的字 。这个时候,母亲告诉她,不会写的字就自己去书里找,慢慢地认识了很多字 。
“四哥参军也是受到二哥的影响,当时在部队当文艺兵的二哥来信告诉家里部队在征兵,三哥和四哥都能去试试 。当时才16岁的四哥就带了两件衣服,告别家人,一个人从老家步行到了淮阴的驻地,报名参军,但他们兄弟俩连面都没见到 。”李曼回忆说 。
1950年、1952年,李曼的四哥李智、二哥李征明相继奔赴朝鲜战场 。
“那个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收到二哥图文并茂的家书,每每读到我们几个小姊妹都高兴地跳起来!”李曼说,家书里二哥提到最多的就是在朝鲜一切都好,那些艰辛苦难只字未提 。
1953年4月,李曼和家人收到李征明最后一封家书 。“从那之后,连续一两个月,我们都没有收到二哥的来信 。”李曼说,那段时间,母亲每天都要跑五六里路去邮电局看看有没有来信 。
“你二哥恐怕不好了……”一天,母亲从乡里回来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就关上门在屋里嚎啕大哭 。
1953年6月,李征明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 。“从知道消息那天起,妈妈每天都拎着一个竹筐子,装着火纸,带着我去家附近的一个大路口,朝着她以为的朝鲜方向祭奠二哥 。”李曼说 。
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头发几乎全变白了 。更让李曼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母亲竟然迈着小脚独自步行几十里路到县城乘车去南京,找到了省里的民政部门,想要一份证明去朝鲜找回儿子的遗骸 。
1999年1月,李曼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临终前一再交待我们兄妹几个,要永远把二哥记在心里,惦记着他,要想办法找到他的遗骸,接他‘回家’ 。”李曼回忆道 。
“快70年了,这些家书一直珍藏在我身边,每次读这些家书,就感觉是在与二哥促膝长谈 。每年梅雨季节过后,我都会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生怕潮湿发霉 。”李曼说 。
“从我记事起,每次帮母亲晒家书的时候我就会读一遍,每每都会泪流满面 。我一直想着,这家书放在我们手里,感动的就是我们这一家人,如果能让更多人看到,也一定能激励他们,特别是年轻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就和母亲商量着,把舅舅这些家书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这份家国情怀 。”28日,在李曼家中,她的女儿王洁向采访人员说出了他们捐赠家书的初衷 。
家书公开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被家书中的家国情怀感动了,看到了当年那场战争中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李曼说:“其实我二哥就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现在他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家’了!”
“这枚纪念章有二哥的一半”
推荐阅读
- 扔鸡蛋壳等于在扔钱,留在家里特别“值钱”,作用花钱都买不到
- 想寒假的时候一个月在家准备计算机二级的office高级应用,但是不知道买啥书比较好~~~?
- 孩子|祸首就藏在家里餐桌上,父母还没察觉出来儿子14岁时停止长高
- 鼻腔|先别着急去医院,用好生理性海水在家也能好感冒鼻塞流鼻涕
- 自己打算在家附近加油站旁边开一家洗车店,怎么样更好的拉客源
- 孩子|我的孩子应该呆在家里不去上学还是去托儿所?按年龄分类的指南
- 有没有啥办法在家用利用学校的网下论文
- 刘涛|景甜在家练瑜伽忘记拉窗帘,窗外大楼暴露经济实力
- 六旬独居老太连续多日在家吃壮阳药,儿子吓坏!真相让人气炸
- 一场误会|女子独自在家遇陌生人开门后发现是一场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