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滨海奏响田野“最强音” 今年新增园艺作物9.21万亩

李军 刘向阳 采访人员 张长虎
暖阳高照,微风徐徐,行走在美丽的滨海大地上,充满生机活力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今年以来,滨海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因势利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全县新增园艺作物9.2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06万亩,稻田综合种养2.75万亩,新上千亩果园2个、梨园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黄河故道林果产业带雏形初具 。
优化结构促增收
【滨海|滨海奏响田野“最强音” 今年新增园艺作物9.21万亩】滨海农业园区刘二姐家庭农场内,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施肥,身后一大片田地已整理完毕 。“我们采用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从耕地播种到施肥除草、再到采摘,都提供服务 。”农场负责人刘素珍说,“去掉成本,每亩毛豆能赚1000元,今年种了200亩,收入挺可观,明年打算发展邻村一起种 。”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 。滨海县以富民增收为主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全面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重点建设3.1万亩优质食味稻米基地,以优质粮打响“滨海大米”品牌,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99.08万亩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落户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主产区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乡村,建设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做强区域公用品牌 。
“在做强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我们镇创新发展思路,以调优结构、壮大规模为目标,利用国家级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品牌优势,实施稻田复合种养,推进优质稻米产业,主推南粳系列食味水稻2万亩以上 。”五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在获得省“味稻小镇”称号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本地7家大米加工企业的大米加工质量、产品包装和品牌推广水平,全力打响优质大米品牌 。
土地流转可以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脱贫致富路,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滨海县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战场,全力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去年秋播以来全县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2.06万亩,稻田综合种养2.75万亩;全县设施渔业面积达4.51万亩 。
融合产业助发展
“在这做工一天70元,加班还有加班费,我感到很满意 。”在园区打工的村民徐桂林告诉采访人员,天场镇海峰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16年在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帮助下,全村对2000多亩土地进行平整,成立海天青生态高值农业示范园,发展“党建+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 。
农村要致富,产业做支柱;产业要发展,融合是关键 。为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滨海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这几年海峰村的产业方向越来越明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村民生活越来越红火!”海峰村党总支书记陈国林感慨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峰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农民增收步伐不断加快 。
提升农产品品质,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可以加速农业经济业态循环,滨海实施产业融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优质产品赢得市民喜爱 。“我们引导农户将绿色、有机、无公害标准贯穿种植全过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全县目前拥有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4个,新通过认定的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0% 。”滨海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通过产地结构调整,产品质量提升,全县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
全面接轨大上海,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农业大县的滨海精准发力,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加强与上海大型商超合作,推动农业企业在上海设立专卖店、办事处,建设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采访人员了解到,滨海县拓宽市场渠道,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进社区、进食堂、进学校、进超市、进家庭”的直销配套服务模式,与上海市场建立了有效衔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