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识局|抗战时期,为什么有人在保护一堆骨头?


地球知识局|抗战时期,为什么有人在保护一堆骨头?
本文图片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抗战时期 , 为了防止日军破坏 , 中国各地的文保部门和群众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文物转移工作 。 这些被保护的文物 , 包括故宫典藏、中原方鼎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件 。
而在电影《无问西东》中 , 类似的场景则出现在了西南边陲云南 。 教授带着大学生们 , 在影片中保护着一堆出土的骨头四处奔逃 , 向重庆转移 。 这部电影中的情节真的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么?
答案是:是的 。
电影中提到的杨钟健教授正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恐龙之父 。 他和学生们也确实在云南禄丰县挖掘到 “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 。 在此后的年代里 , 禄丰县的恐龙化石不断被发现 , 并在人们心目中留有“中国恐龙谷”的形象 。
小小县城为什么有这么多恐龙?
禄丰县原本只是云南楚雄下辖的一个小小的县城 。 和云南很多县城一样 , 这里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 直到解放前 , 这里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
山高水深 , 基建并不容易
成昆铁路的修建加快了禄丰县的现代化进程
(图片:罐头熊 / 图虫创意)▼
地球知识局|抗战时期,为什么有人在保护一堆骨头?
本文图片
但禄丰和云南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 这里有一件奇怪的特产——巨大的动物骨头 。 这些骨头不像是周边活跃的任何动物的遗骨 , 一到下雨天 , 被冲刷过的沟壑里就会露出一些这种骨头 , 村民们随手就能拾取很多 。
有的村民会用大根的腿骨当建筑材料 , 小段的脊椎骨也被老人们拣去当了烛台 。 人们都认为这是上天恩赐给禄丰人的“龙骨” 。
(三叠世晚期-禄丰龙尾椎)
(图片:老山货 / 图虫创意)▼
地球知识局|抗战时期,为什么有人在保护一堆骨头?
本文图片
最早得到这个消息的 , 是古生物专家卞美年和王存义 。 当时是1938年 , 华北局势恶化 , 北平天津等地的学者学生集体南下 , 组成了西南联大 , 其中也包括了这两位 。 在一次调查元谋的路上 , 他们听说了禄丰龙骨的事 , 赶紧又转告了驻扎在昆明的杨钟健教授 , 这才让禄丰“龙骨”的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 。
正是在禄丰 , 杨教授和学生们自己发掘、装架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 。 而这种恐龙 , 在此前的世界上尚未被发现和命名过 , 于是杨教授以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许耐教授的名字 , 为它命名“许氏禄丰龙” 。
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完整的许氏禄丰龙骨架
但在那个年代的第一具 , 来得相当不容易▼
地球知识局|抗战时期,为什么有人在保护一堆骨头?
本文图片
杨教授和学生们深知这些化石对未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价值 , 决心既不能让它们落到日寇手中 , 也不能让它们因战火而失散 , 这才有了电影中学生们抬着骨架到处躲避炸弹的桥段 。
而禄丰也由此成为了杨教授割舍不下的宝地 。 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 , 杨教授仍然留在条件艰苦的禄丰坚持发掘化石 , 不断发表令学界瞩目的论文 , 让“禄丰蜥龙动物群”有了国际知名度 。
地球知识局|抗战时期,为什么有人在保护一堆骨头?
本文图片
对于普通人来说 , 记住禄丰的标签也很简单——中国侏罗纪公园 。 因为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处 , 在同一剖面上 , 能找到侏罗纪早、中、晚期恐龙化石的地方 , 恐龙种类也极为丰富 , 达10属12个种 , 算上脊椎动物更是达到24属35种 , 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特有物种 , 为世界古生物学补充了一块不为人知的拼图 。
巨型禄丰龙的骨架模型 , 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