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知乎的结构是 “问题、答案、评论” 的三层结构
是一个大众/专家平台,依托知识的供需。它在某种意义上与电商平台没有区别。它需要完成:\t1、供应方:知识从卖家的脑海中集中到这个平台\t2、需求方:求知欲从买家的脑海中,集中到这个平台\t3、对接:撮合知识和求知欲(供方/需求方)互相交易-----------------------------------------------------------------------------------------------问题来了:\t1、供应方脑海中的知识品类众多、万万千千,如果依次在货架上展开,那会成为一个超大的规模。上架成本高、检索难度大。\t2、供应方的收益并不多,只会:\t\tA:获得自我实现\t\tB:通过展现知识,获得社交红利\t3、需求方的求知欲强烈,其求知品类相对较少,但也是海量级的。这种情况下,通过聚类分类的方法,把需求方的问题全部归类,或者想尽办法归类 ---- 【话题】提问者的需求变成一种【订单】(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在‘招标’),在不同的类别下,等待投标者。\t“为什么归类成【话题】,而不是随便用一种分类法则?因为【话题】是按照自然语言来分类,供需方以【话题】为协议的检索成本会很低。”不同专业的供应方,对自己擅长的【话题】进行浏览,寻找其中的【订单】。这个检索过程需要尽可能的简单有效。接下来,供应方发出【投标】(完成一个回答)。至此,一个简单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不! 且慢,最终的交易尚未完成,1个【订单】会对应N个【投标】,需求方(招标者)如何确定最优的标?我们知道,任何回答都不可能轻易的被定义为“正确”、“错误”,甚至无法被评价为“最优”、“较优”。这是自然语言的局限性,也是【知识】这种商品与其载体【语言】的局限性。--- 【回答】这东西和它的包装盒,称不出重量,无法比较,无法定价啊...!-----------------------------------------------------------------------------------------------好吧,有必要再引入一套评判功能了,我们叫它【评论】。【评论】是外围的投标者,对当前投标内容的再平衡。至于为何大家乐于评论,乐于赞成、反对,原因就不细说了,这是一个问答社区产品的核心。只需知道,评论本身是用以对【投标】做一个度量、一个考评。它是一杆不太精准的秤。对【评论】这个不太精准的秤,还有必要做度量吗?很有必要!但我们有必要做一种专门去衡量秤的装置吗?聪明的题主一定想到了,不,我们不需要。我们只需要用其他秤去衡量一下这杆秤,多迭代几次就能给出判断了! 这也是【评论】中很多不同意见互相“争论”的价值、相同意见互相“赞成”的价值。
■网友
的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结构(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还有一种是用户结构(在用户眼中呈现出来的结构)。我不知道题主的重点是哪一种(实在没看出来,看问题似乎侧重点是用户结构,可是看问题下面的说法又好像是产品结构),姑且都回答一下,如有不足,还望多多指教。的产品结构:话题-用户-问答(概括而言) 在这个结构中“问答“便作为一种元数据存在。它是话题的描述,呈现方式,用户获取的内容。用户结构:问题-答案-评论 用户在获取内容的时候,看到的便是 问答 这个整体。问答能够兼顾用户的任务细节和总系目 标。 问答这个场景在现实世界中是很常见的。在网络中,为了模拟问答这种交互,把问答作为一种虚拟实物。而在网络世界中,为了证明这个实物的存在便是分配给他一个URL。 细分一下问答的这个整体 对象 操作 问题 添加,描述,修改,添加标签,评论,分享 答案 添加,修改,删除,评论,价值(up,down or useful),分享,收藏 评论 修改 ,价值(赞) 看到以上的细分,便发现问题本身便可以做第一层讨论(看看问题被修改的日志便知道了)。其中问题的评论也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的提问,可是在评论中完善问题的又有多少啊。 答案作为第二层讨论,与问题的第一层讨论是同级的。评论本身是可以作为话题的开始的,事实上答案也可以作为话题的开始。提问者提的是一个疑惑点或者方向(大部分人不会提问),可是回答的时候人们会用一个面来回答。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有些人懂了,有些没懂,便再开一个问题,在继续讨论。 可是为什么不继续按着这个层级提问下去呢?因为信息的结构。当大量的内容产生后,搜索便会变得极为重要。在我看来必定采用了标签系统(这种系统需要清单的一致性,不过对内容的包容性很好),其他的不敢妄自揣测的数据结构,便不说了。在里,话题,问题,人可搜索,为什么评论答案不可?除了考虑信息的获取容易程度(获取效率),还有便是评论和答案都可以转化为问题。--------------------------------------------------分割线-----------------------------------------------------------------基于问答的这个过程的分析是按着的设计来说的。在产品结构中涉及的太多,我自己也需要整理,便没说。(ps:我很无语排版!实际上对象是在 问题 的上方,操作是在 添加 的上方的。)以上!
推荐阅读
- 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三座车站提前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 为啥看到书柜上的藏书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 银行高管的薪酬结构图表最新的,请问在哪里可以收集
- 汽车知识|乐高发布Senna GTR,结构更加逼真,性价比不俗
- 为啥知乎上普便有一种【我在北上广深打工,所以拥有更好的视野】这样的错觉
- 为啥工商银行的用户体验如此之差
- 汽车|看了中消协4S店服务测评调查结果,终于知道法系车为啥卖不好了
- 你为啥从窝窝商城离职?
- 知乎有没有必要增加一个特别关注功能
- 汽车娱生活|售12.99万起,盘点三款合资中型SUV,还有一款非承载式车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