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第一小生,彻底凉了( 二 )


花费四年 , 经历三次落榜 , 才终于法考上岸 。

对他而言 , 这个过程极其艰辛苦闷 。
一边开夜间出租车赚钱 , 一边抽空复习 。
还要承受着父亲的拳打脚踢 , 恶言打压 。


成年后的孟中 , 依然没有从父亲的暴力阴影中走出来 。
而且 , 他还犯下过一桩不为人知的命案 。
曾将一个醉酒者暴揍一顿 , 丢在湖里 。
对方消失在水里 , 只留下了一顶假发 , 他意识到自己杀人了 。
不过后来听说有人自杀溺亡 , 知道被当作自杀事件处理了 , 自己逃过一劫 。

成为律师后 , 他一直被愧疚感折磨 。
一直试图通过法律援助 , 为没权没势的穷人辩护 , 弥补罪过 。
然而 , 因为一个棘手的案件 , 他的黑历史被人扒出 。
阴差阳错下 , 他又杀了人 , 还担下了不属于自己的罪……
故事一波三折 , 反转到最后一秒 。

和《暴雪将至》一样 , 此片的视听语言很有导演的个人风格 。
同时还涉及了诸多社会议题 , 比如 , 阶级固化、家庭暴力、民工讨薪、未成年性侵等 。
孟中的「假发」 , 似乎也带有着明确的隐喻 。
体面的身份之下 , 每个人都有不见光的一面 , 像赤贫的出身、糟糕的童年或是犯过的错误等 。

乍一看 , 似乎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电影 。
但 , 完成度其实并不理想 。
此片犯了国产片的许多通病 。
一是过于奇观化 , 用力也过猛 。
全片一直在反复渲染阴冷的犯罪现场 , 恐怖的死者形象 。
但更多只是视觉刺激和氛围渲染 , 没能融入叙事 。
视觉符号看着很抽象 , 但其实含义又很浅白 。

核心的人物命运和作案动机 , 反而薄弱 。
孟中的反应与行动 , 也都很外露直给 。
既刻意 , 又空洞 , 没有多少值得咂摸的空间 。

二是堆砌议题 , 流于表面 。
比起《暴雪将至》中紧紧依附于时代情绪 , 此片试图讨论诸多当下的社会问题 。
但每个都是点到即止 , 没有深度挖掘或形成有效的叙事闭环 , 因果链条过于简单 。

而且 , 剧情设计得太俗套了 。
孟中为了赎罪 , 接近当年他害死的男人的女儿 。
女儿在父亲死后生活急转而下 , 一直到20多岁都靠出卖色相生活 。
孟中不计回报地请她吃饭 , 帮她解决麻烦事 , 给了她温暖 。
这一「救风尘」的设定和想象 , 本身就显得陈腐老套 。

情节逻辑也经不起推敲 。
一开始反复铺垫溺水死者女儿的痛苦和不幸 。
但结尾 , 她得知真相后 , 竟对孟中这个「杀父仇人」毫无怨言 , 还表示「他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

结尾又一反转 , 暗示了溺水的人并没有死 , 孟中并不是杀人犯 , 戴假发的人其实是他的心魔 。
像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
罪与罚的困境被轻而易举化解 , 前期对人性暗面的挖掘 , 突然成了荒诞的黑色幽默 。
最后完全看不出表达重心 , 更像整合了一连串象征性符号 , 留给观众去想象 。
但解读出来 , 又没多少深刻的内涵 。

最终 , 票房也很糟糕 。
耗资超1亿 , 上映三天累积票房仅377.3万 , 回本无望 。


为什么这部电影无人问津?
最大的原因或许在于 , 整部电影的营销几乎全押在了黄晓明身上 。
但黄晓明的焦点全落在了他的私生活上 , 根本没人关心电影 。
前段时间 , 黄晓明与新女友叶珂的恋情曝光 。
然而 , 这段恋情并未为电影带来热度 , 反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
叶珂的直播言论频繁冲上热搜 , 像「在学校上厕所很粗鲁」、伍佰的歌「猥琐」、自己是「微do」等言论 , 迅速成为网友嘲讽的焦点 。
甚至催生了继「晚学」和「冰学」之后的又一网络讽刺潮——「珂学」 。

不少人因此对黄晓明的新片产生抵触情绪 。
更有人公开抵制 , 认为买票观看就是在支持叶珂 , 助她实现「买包买表」的奢侈生活 。
一些网友甚至用「珂学」进行调侃 , 「怕看一半电影 , 想上厕所太粗鲁了」 。



就连首映现场 , 新闻焦点仍然是黄晓明也为此鞠躬、道歉 , 说自己会处理好私事 。
关注点从电影本身完全转移 。

不过 , 很多人说黄晓明新片被叶珂拖累 , 鱼叔不能完全苟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