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健脾用量和利水用量

在广府妈妈的汤料盒子里,除了淮山、杞子、薏米、沙参、玉竹等“清补凉”食材外,一般还会有一味茯苓 。四四方方“细细粒”,白色或者浅灰色 , 没什么特殊味道,妈妈们甚至一般不强求孩子们吃掉作为汤渣的它 。
看似没什么存在感的茯苓,其实是已有上千年药用保健史的好东西 。采访人员请教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胡世云才知道,茯苓有健脾、利水、美容及增强免疫力四大养生功效,吃得瘦难,但可以吃着美呀!
茯苓:自古都有属于它的传奇
虽然不如人参、当归、鹿茸那么闻名 , 但茯苓也不是无名小辈哦,养生“江湖”里自古都有它的传奇 。
传说慈禧太后是茯苓饼的忠实粉丝 , 直到晚年,还是很喜欢这种小点心,希望借助茯苓的肌肤润泽、延缓衰老的功能永葆青春 。唐宋八大家里的苏辙、苏轼二人也是茯苓的忠实拥趸 。
苏东坡爱吃出了名,岭南荔枝、东坡红烧肉都因他而爆红至今,其实他还爱茯苓饼 , 甚至深谙制作之道 。“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 , 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这是他留下来的制饼法 。
茯苓还在古典名著里出现,甚至上了《红楼梦》第六十回的回目,即“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 。《红楼梦》细细记载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于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净含量约20克),其滋补效力最好 。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都是传说,不足为凭 , 那么,金典医书的记载,应该会让你对茯苓刮目相看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纲目》言其“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尤其推荐茯苓药膳食用,除了介绍茯苓粥外,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黄雌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 , 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 。
健脾利水健身美容样样都行
据胡世云介绍,茯苓味甘、淡,性平 , 入心、脾、肾三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 。总结来说,就是茯苓有健脾、利水、美容以及增强免疫力(健身)等四大养生功效 。
首先,对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来说,茯苓有扶脾益气的作用 。
其次,茯苓可利水 。它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 , 抑制肾小管的重复吸收,具有利尿作用,对健肾有利 。
第三 , 茯苓算得上是美容上品,可以净面、养颜,除去黑色素 。
还得再提“茯苓牛奶霜”,将茯苓与牛奶搭配食用,可以增强彼此的食疗功效,牛奶可使茯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茯苓也能促进牛奶中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两者“相辅相成”,是相当不错的美颜之物 。
第四 , 茯苓可强身健体,因为茯苓中含有大量人体极易吸收的多糖物质,能增强免疫力 , 非常适合久病、体弱的人食用 。
此外 , 茯苓中的齿孔酸,还是合成脑体药物的重要原料 。
教你识茯苓:云南所产茯苓最好
很多人都是从妈妈的汤料盒里认识茯苓的,四四方方“细细粒”,白色或者浅灰色,但其实它已经是“茯苓制品” 。
茯苓,别名白茯苓、茯露、松苓等,是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球形菌核,刚采收的鲜茯苓质软 , 干燥后变硬,表面深褐近黑色,披着多皱纹的皮壳 , 内部呈粉粒状 , 白色或者淡红色,有红筋 。
依附于松根而生者称为茯苓,抱附于松根而生者称为茯神 。之所以特别说这个,是因为“茯神”带着松根 , 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也有专门用“茯神木”,即“茯神”中的松根,来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 。
茯苓是山区原始森林中的特殊资源 , 主产地在云南、湖北、安徽、贵州、四川等地,其中以云南所产的茯苓最好,称为云苓 。
教你用茯苓:茯苓粉用得最多
说茯苓,说的是一个整体,但其实药用茯苓需要区分它的不同部位、功能 。
茯苓皮 , 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 。
赤茯苓,为茯苓皮层下赤色的部分,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 。
茯神 , 抱附松根而生的茯苓,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 , 小便不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