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为什么放弃殖民地( 二 )


在帝国大背景下,逐渐习惯陌生的食物不但是生存策略 , 也可以是母国的控制手段,借以显示与当地人休戚与共,并利用后者的专业技能 。
荷兰菜的名声糟得叫人难过,荷兰人尤其这么以为 。此想法有失公道、令人遗憾,因为这可能会使美食家们裹足不前 , 无法享受到荷兰的美味,比如饱满肥美的鲱鱼、当地盛产的新鲜北海小虾仁,还有精心烹调的绿甘蓝配上马铃薯与肉那种温馨的滋味 。
另一方面 , 荷兰人基于对荷兰菜的自谦心理,对其他文化的食物往往欣然接受 。据说印度尼西亚的米饭餐(rijstafel)已被视为荷兰的国菜,它的对手是土豆泥杂拌(hutspot):一道用根茎蔬菜的碎块所制的菜泥为主材料、外观欠佳的菜肴,用来纪念1574年莱顿遭围攻时 , 那些营养欠缺仍坚持保家卫国的志士,人们如今吃这道菜 , 只剩下情感上的意义 。

欧美为什么放弃殖民地

文章插图
前途黯淡的荷兰土豆泥杂拌
米饭餐和土豆泥杂拌在概念上有天壤之别,前者富异国风味 , 后者全然本土;前者有欢庆意味,后者富缅怀情感;前者铺张 , 后者简朴;前者丰富多彩,后者单调贫乏 。米饭餐令人回想起那些丰饶、掌有特权的时代,想起荷兰殖民者和印度尼西亚王公共享盛宴的往日时光 。
人们吃着吃着,就重新回到韦布吕热上校的世界 。这位上校是1860年那本了不起的反帝国主义小说《马格斯·哈弗拉尔》(Max Havelaar)中的“好人”角色,他以一大桌丰盛的好菜款待勒巴摄政王时,努力想让自己的马刺在餐室的陶土地板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
【欧美为什么放弃殖民地】土豆泥杂拌令荷兰人缅怀他们争取独立的往事,米饭餐则属于荷兰人剥夺他国独立地位的时期 。要烹饪美味的米饭餐并不容易,因为一次得做很多道菜 , 每道包含很多种材料 。除了作为核心的一碗饭,同时还得准备十几样不同的菜品,放在黄铜容器里或酒精灯上保温 。
炒辣椒酱(sambal goreng)绝不可缺,这是用辣椒、多种香料、洋葱和蒜合炒而成的酱料,可用来浇在肉或鱼上 , 配鱿鱼尤其好吃 。另外还有好几种配方不同的辣椒酱,有的加了酸橙皮 , 有的加了虾酱 。巴东牛肉(rendang)是米饭餐基本的咖喱类菜肴,传统做法应该用水牛肉 , 不过荷兰餐厅一般用牛肉烹制,肉先腌过,腌料有椰浆和姜黄、生姜、良姜、蒜头和莎兰叶(salam leaf,这种香料看来像月桂叶,味道则像咖喱叶)等苏门答腊本土香料 , 还有殖民时代引进的辣椒 。接着把肉连同腌料以小火慢炖,炖至汁快收干 。
在法国殖民越南以前,越南菜虽长期受中国菜的影响,但在国际上却未享有盛名 。根据托马斯·鲍耶(Thomas Bowyer)的报道 , 他在1695年首开先河至越南游历时,第一顿吃的是煮蛇肉和黑米 。
后殖民时代传至法国的越南菜,则已受到法国美食的影响;法式长棍面包和可丽饼在现在的越南依然很常见 。越南菜本质上是典型的东南亚菜 , 基本调味料是鱼露,味道比泰国鱼露重,并会加上酸角和香茅调和 , 使味道更鲜 。精心调制的越南鱼露令人食指大动 。
越南菜显然大有成为快餐业的潜力,因为包含了不少“用手抓了就吃的食物”,比如用生菜裹馅料 , 变成小巧的生菜包,还有用透明米纸包的春卷等等 。不过越南人往往和法国人一样,对食物抱持着庄重的态度 , 认为食物非得经过悉心的料理不可,同时应该怀着悠闲的心情来享受 。
欧美为什么放弃殖民地

文章插图
食用简便的越南春卷
戈登·韦斯特(Gordon West)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乘坐巴士游撒哈拉”时 , 一路吃了不少摩洛哥菜,这些菜正反映了殖民时代 。他接触到两种并存的菜系和用餐风格,也就是法国风格和当地风格,这两种风格正开始彼此影响 。
他从丹吉尔(Tangier)一家烤串铺展开漫游,吃了烤饼夹烤脆的肝块和肉丸,接着喝了薄荷茶 。在梅克内斯(Meknes),他吃了圣杰曼浓汤、什锦香草煎蛋卷和烤得酥脆的禽肉 。
在非斯,一位地位显赫的酋长根据传统礼俗,亲手喂客人吃慢炖至几乎入口即化的小块鸡肉 。下一道菜是野鸭肉,鸭腹内填有米饭和几种香草,一旁附有樱桃萝卜、柳橙和葡萄干拌的沙拉 。接着又上了“一大只烤羊”,肉烤到一碰就散 , 刀叉根本派不上用场 。食客们直接用手撕肉,彼此喂食 。加了杏仁、芸豆和葡萄干的古斯古斯对惯用右手的韦斯特构成考验,他得先用手把古斯古斯搓成一个球才能放进嘴里 。最后上的是干果蜜饯,宾客得边吃边打嗝,以示礼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