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grammar focus,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二 )


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
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
幽寂jì:幽静,寂寞 。
延绵:绵延 。
三、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 , 独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 , 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 , 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 , 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 , 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 , 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 , 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 , 得到艺术的享受 。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 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云,决入归鸟 。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 , 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 ,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 , 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 , 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