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如何推动历史,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年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标志着变法开始 , 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 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
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 , 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

王安石变法如何推动历史,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文章插图
王安石变法如何推动历史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 汉族 , 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 , 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


?


历史背景: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 , 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


北宋立国后,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 , 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外患不断,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冗兵”),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王安石变法内容: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对社会问题认识: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


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


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 。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内容:发运使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价款、转运的劳费 。作用:A.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东南财富的物资供应得到较好的配合;B.纳税户许多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C.节省运费和购价,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囤积居奇 。


市易法内容:A.政府出资在开封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 , 等市场短缺时再卖 。B.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仓库里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出一分利息 。


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青苗法内容: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 , 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


募役(役免)法内容: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农田水利法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 。作用:各地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作用:克服官僚地主隐产逃税,田赋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


?


(二)强兵之法


将兵法内容:A.对原来禁军进行精简裁并,淘汰老弱 , 对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在全国各路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