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融入经济浪潮( 二 )


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
8、从众心理 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 。
但是,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决断力 。
这样一来 , 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 。
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 。
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
二、大学生产生各种不良就业心理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功利倾向日益严重 。
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 。
因此一部分毕业生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 , 而存在的自负心理 。
2、学校因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 , 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
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 , 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 , 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
3、家庭因素 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 。
这些因素对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
4、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 , 成才期望强 , 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自负心理;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 , 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要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 。
但是,内因是关键,大学生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 , 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
具体来说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 。
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 。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也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
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 。
2、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带有一定的自负心理 。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当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
另外 , 应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
当获得理想的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 , 先就业,再择业 , 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增长阅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充分的准备 。
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来说 , 是十分重要的 。
3、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 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 。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 , 对自己充满信心,主动出击,学会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