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线条如何保持直,篆刻摘录之基本刀法图片( 二 )


除以上两种运刀方法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刀法,如 披刀法 、 旋刀法 、 平刀法 等

披刀法 是在一边刻出的线条较宽,已基本够所需宽度,然后再在另一边用刀披削而过,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略有锯齿状 。这一刀法与两边同等着刀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
旋刀法刻白文 , 线条的两端呈“∑”形棱角,一般用刀角点切割平 。用旋刀法能使线条两端产生圆起圆收的浑厚感 。方法为:刀角顶住线条顶端一侧 , 刃口向笔画内转动,便有圆笔之势 。

【篆刻线条如何保持直,篆刻摘录之基本刀法图片】 平刀法 是有时用来刻阳文印清底的刀法 。刀刃平着印面,铲入石中,清去线条以外的多余部分,使线条凸起 。也有用此法刻线条的,但过于呆板 。
1、刻直线练习 。在印面用笔画出数道直线 , 以冲、切刀法镌刻 。线条力求直,从中体会直线的运刀、力量和刀锋角度与方向的关系(见图6—11) 。
2、刻圆弧练习 。三指法为逆时针方向;拳握法为顺时针方向 。运刀时刀石配合,同时发力 , 以刀就石,以石凑刀(见图6—12) 。
基本刻法是刻出笔画的阴(白文)、阳(朱文)线条 。方法有 双刀法 、 复刀法 、 单刀法。
双刀法 是指一个笔画需要用两刀 , 一去一返才能完成 。以刻白文横画为例,沿墨线一侧端起刀,侧锋 , 刀刃切割墨线边缘,刀角激石在墨线中 , 似锯齿形,边缘光洁 , 刻至墨线另一端 。将石章调转 180°,用第一刀同样的方法起刀,再刻去线条的另一半 。最后刻去两端不齐的燕尾(∑),双刀白文横画即完成(见图6—13) 。刻朱文与白文相反,白文是刻去墨线,朱文是保留墨线 , 刻去线条以外的石面 。以刻横画为例,从墨线一端起刀切割墨线边缘 , 刀锋侧向与白文相反,刀角激去线条外的石面 , 行至另一端 。调转石章180°,用相同的方法刻去线条的另一边 。按墨线长度,两端用点切刀断开 , 朱文横画即完成,笔画呈凸形(见图6—14) 。
复刀法 也是两刀完成一个笔画 。第一刀从墨线的中心线侧锋入刀 , 刀角激石刻去墨线的一半,石章不作调转,再以同一方向刻第二刀,刻去另一半 。复刀法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形,与单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图6—15) 。
单刀法 是一刀完成一个笔画 。从线条的一端起刀,视笔画的粗细,控制刀锋的正侧角度,腕指同时发力,运至尾端,墨线全部激掉 。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状(见图6—16) 。齐白石的白文印便用此法 。单刀比双刀难度要大些,可在腕下有一定功夫后再尝试 。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 , 一刀希能刻一划 。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 , 方向相反 。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 。稍具前推之势 。
涩刀法:侧锋入石 , 磨擦前进 。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 , 回荡前进 。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
埋刀法:正锋入石 , 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 , 铲平底地用 。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 , 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 , 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 。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 。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 。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 。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 , 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 。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 。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 。“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