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赏析( 六 )


清代以前的1000多年,“春光”占据绝对的优势,“春风”的版本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诗话或笔记 。清代前期的《全唐诗》,中期的《唐诗别裁》等都还是“春光” , 但清末却出现了“春风”版的《唐诗三百首注释》 。
民国时期,“春风”的版本明显增多,其中《唐诗三百首》的各种释本大多为“春风” 。由于《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太大 , “春风”逐渐成为主流 。最近几十年,由于中学语文教科书都是“春风”版,昔日的“春光”消失殆尽 。时至今日,人们看到的各种唐诗选本,基本上都是“春风”了 。
“春光”“春风” , 含义相通 。“春风”可以带来“春光”,“春光”里也会有“春风” 。就《凉州词》的语境来说,两个词都可以,很难说哪个更好 。就版本源流来看,原本应该为“春光” 。

凉州词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赏析

文章插图
《唐诗纪事》(左)为“春光不过” , 《全唐诗话》(右)为“春风不过”
“不度”和“不过”词义相近 。“度”和“过”都是“度过”的意思 。但诗之字词有雅俗之分 。相对而言,“度”比“过”文雅一些 。50个版本中,“不度”为47个,“不过”为2个 。“不度”应该是正选 。至于“渡”字,只出现了1次 。在现代汉语中 , “度”是时间概念,“渡”是空间概念 。依此而论,“不渡”比“不度”更贴切 。但“度”用于空间的跨越在唐诗中非常常见,李白《关山月》中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张说也有“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的诗句 。实际上,“度”和“渡”在古诗文中经常混用 , 比如“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度”也有不少版本写作“渡” 。所以,《凉州词》中的这个“渡”不应该视作异文 。
六、关于作者和诗题的异文
关于作者 , “王之涣”明显是主流,但“王之奂”和“王涣之”也不少 。
“涣”和“奂”互为异体字 。《字源》:“涣所从声符‘奂’,今作‘奂’ 。凡所从者皆作‘奂’ 。”[17]976也就是说,“焕”“唤”“换”等字都可以写成“奂”[18]189 。《唐才子传》中的词条即为“王之奂” 。[91]1《成化山西志》则把《鹳鹊楼》的作者写作“王之焕”[20]70 。“王涣之”最早见于《集异记》,后人引用多有沿袭 。有人认为,薛用弱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是“在暗示其虚构事迹本意”[21],亦即故意改错 。笔者也一直认为“旗亭画壁”是“小说家言”,但不同意“暗示”之说,因为故事另两位当事人王昌龄和高适的名字都准确无误 。因此,传抄讹误的可能性更大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载:“《唐诗镜》内‘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句,‘之涣’二字倒置 。总校官王燕绪记过一次,分校官沈清藻记过二次 。”[22]1490《凉州词》诗后注释中“二字倒置”的这句话出自引述《集异记》“旗亭画壁”的故事中,原本就是“涣之”而非“之涣” , 就连四库版《集异记》写的也是“涣之”,二位校官因此受罚,实在有些冤枉 。
司马光(1019—1086)《温公诗话》云:“唐之中叶 , 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 。如河中府鹳雀楼 , 有王之奂、畅诸二诗……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23]4南宋洪迈(1123—1202)在《容斋随笔》中引用了这段话,两位诗人仍为“王之奂、畅诸”[24]3 。清潘德舆(1785—1839)在《养一斋诗话》中说:“‘奂’字必系‘涣’字之讹 , ‘诸’字必系‘当’字之讹……历考他本,皆无作王之奂、畅诸者,温公所见,不知何据 。容斋未加订正,亦不可晓 。”[25]5潘自称“历考他本”,但显然不够全面,因为《四库全书》中的《文苑英华》和《唐音》均出现过“王之奂”,日本昌平坂学问所明刻本《唐诗正音》中《凉州词》的作者亦为“王之奂”;《全唐诗》第287卷也收有“畅诸”的一首诗 , 题为《早春》 。
有意思的是 , 稍晚于司马光的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也曾谈及关于“河中府鹳雀楼”的唐诗,他提到了三位诗人“李益、王文奂、畅诸” 。有人认为“畅诸”为“畅当”之讹 , 但有说“畅诸”是“畅当”的弟弟,也是诗人 。此是另题,姑且不议 。此书中《登鹳鹊楼》的作者,元刻本写作“王文奂”[26]11,明刻本仍为“王文奂”[27]5,清四库写本改成“王之涣”[28]6,民国商务本复为“王文奂”[29]101 。《全唐诗话》说王“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 。”[30]20兄弟三人显然是“之”字辈,“王文奂”应为“王之奂”之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