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二 )


钟孟宏在访谈中提及《瀑布》,这部影片关系到生活里被隔离、被压抑、人与人之间被推开的非常强烈的距离感 。
冷峻是钟孟宏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味,若按其以往的叙事模式 , 故事结局多半是黑色,整部影片的基调亦然 。而《瀑布》却与其以往风格相悖,整体投射出极强的抚慰感与希望感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罗品文与女儿的守望相助,钟点工阿姨、房种经理、超市主任对母女二人的施以援手将冷峻现实与温暖关怀进行缝合 , 传递出无意识下潜藏的希望感 。
此外,影片中的社会新闻呈现出功能性延伸 , 拓展了影像所表现的环境空间,强化“知觉移情” , 弥合现实与虚构,与同时空下的受灾群众拉近心理距离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守望相助”与“情况好转”存在相似性互文,唤醒其背后的隐喻机制 , 使得二者不再是影像文本中存在的情节元素 。
而成为“镜式文本”中观影主体对疫情下彼此扶持的询唤、疏离感退散的盼望、美好希望的寄托,成为人们潜意识欲望的宣泄品、满足品以及替代品 。
按照艺术方式设置影像时空的塑形策略是整合形成类梦化编码的另一条件,以典型化塑形策略建构一场“隐喻之梦” 。
既可避免因类型元素与类型语法叠合导致观众主体意识逆反性的出现,又可适应当下观众的观影心理机制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瀑布》被投射入基于时代症候下的大众潜意识欲望 , 而回归到其本我层面《瀑布》表现的只是一个通俗故事——女儿照顾母亲直至好转 。
艺术构思甚至比导演前作《阳光普照》更生活化 。
根植于家庭日常生活的通俗影片常会落入戏剧支撑不足或过于戏剧化的窠臼,导致剧情虚假浮于表面 , 难以落地 。
对非虚构事件的虚构处理既要保留大众普遍性认知,遵循真实逻辑符合期待视野,又要将“认知”升级,以陌生化效果满足观众的好奇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钟孟宏以典型化策略塑造了这对母女形象——罗品文一朝失业、小静一夕成长 。
作为身份象征的住房变化同样具有典型性 , 工作空间、生活场域、自然景观的呈现还原疫情笼罩下台北生存现状 。
典型化的处理方式令母女二人不再拘于个体身份而能指为困境群体,钟孟宏对友人非虚构故事的虚构延展召唤观众对主人公境遇的相似性感知 。
文本内空间与文本外空间建构起互动桥梁 , 罗品文与小静成为观众的内心投射,从而实现影像与现实的互动延伸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二、符号性隐喻:近似性喻体与涵念延伸
根据创作者的编码构思,《瀑布》的意指建构并非单一 。
在影像文本中此排列组合(即有意识编码),并非单一的内容复制,梦念与梦的内容之间发生多向联系 。
亦即电影念与构成其的众多符号之间存在多向联系,使得表征在互动中得以延伸 。
《瀑布》的类梦化编码搭建起表意的框架,片中的符号性喻体成为其重要表意元素 。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大楼防水帷幕、口罩、《赛马》作为喻体不仅是独立的能指,更因彼此间的近似性而延伸内涵,以影像造型符号隐喻文本主题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在按线性结构发展的《瀑布》中,大楼防水帷幕是最早出现的隐喻喻体 。
《瀑布》的防水帷幕与口罩在功能性上具备辞格意义相似,即楼与楼/人与人的隔离意义 。
罗品文与小静居住于“被隔离”的蓝色空间之中,室内空间色调与室外空间色调因强烈的人工光感与自然光而被鲜明区分 。
在空间整体性建构中不协调性彰显,精神与生活的“被隔离感”成为封闭罗品文的“口罩” 。这一设置,从感性层面的相似性连接,转化至对理性层面的现实性思考 。
电影《瀑布》中的意指解读: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

文章插图
口罩不再只具备隔离病毒的防护功能 , 因其屡被强调的功能性、使用的普遍性以及疫情的持续性、反复性而伴随大众生活发生、发展,口罩成为带有集体记忆的符号标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