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哪一年讲的孟子与滕文公( 三 )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人民 , 抓获那些残暴的头子就是了 。于水火,从水里火中 。于,从 。取,抓捕而除掉 。其残 , 那些残暴的人 。而已矣,就是了 , 助词连用,增强语气 。
?《太誓》:《尚书》中的一篇 , 太,也作泰 。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 。武王向众多诸侯誓师 , 所以叫做《泰誓》 。
?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 , 于汤有光:我军的威武一定要张扬,一直进攻到敌方城乡,诛除那凶残的暴君,勇猛征杀功震四方,成汤的功业一片辉煌 。武,军威 。惟,只 。扬,张扬 。侵,进攻 。疆,敌方的领地 。杀伐,征战 。用张,采取措施使弘扬 。有光,涌现光芒 。
【南怀瑾哪一年讲的孟子与滕文公】?——不行王政云尔:——您没有实行仁政就是了 。破折号把谈话拉回到处理宋国与楚国关系上来,相当于“这说的是” 。云尔,助词连用 , 罢了,就是了 。
?苟行王政 ,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如果实行仁政 , 全天下的人都将仰头盼望着他希望他做国君,齐国楚国虽然强大对它们怕什么呢 。举首,仰头 。望 , 盼望 。欲,想,希望 。为君,做国君 。畏,怕 。焉 , 兼词,于是,对它们 。


6.5[解读与点评]
万章向孟子询问的是,宋国这个小国家“将行王政”能否避免齐国楚国的吞并,孟子以商汤十一征“从葛始”来回答 。汤对葛“遗之牛羊”“使亳众往为之耕 , 老弱馈食”行的就是王政,“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的“仇饷”举动是逆“王政”而动,结果成就了汤的王道 。
《孟子》三次提到汤伐葛伯(另见《梁惠王下3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和《梁惠王下11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读这段记载感觉这个葛伯傻得一塌糊涂,自己作死 。特别是对“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每读至此心里就产生疑问,这个葛伯是不是思维不正常;甚至我感觉这是撰写“史实”者为汤讨伐葛伯编造的荒诞的故事情节 。
从“徯我后,后来其无罚”与“徯我后 , 后来其苏”、“汤始征自葛载”与“汤一征自葛始”等内容来看,孟子所引史料有细小的随意变化,有引述者孟子自己理解的成分在其中 。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感觉这几句来得很突然 , 没有过渡语言 。这孟子用“汤一征自葛始”开导万章,竟然扯到“绍我周王见休”上来 。这几句记录的是周早期一统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商汤的一统天下过程几乎是一致的 。“不惟臣”是什么意思?不只臣服周 。部落、邦与邦之间大小不一,势力不等,还有弱小之邦既臣服周也臣服比它势力强的邦 。从这儿开始,把对商汤征葛的称赞转移到对周兴起的称赞 。这个被引用的史料应该是周早期建国的过程记录 。“大邑周”即“大城邦周” 。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正是靠着不断地征绥才使周成为“大邑”,最后据有了天下 。
“有攸不惟臣”这段文字历来解释比较乱,原因之一就是这几句是“突然”冒出的 。它与可能发生的齐楚恶宋有什么关系吗?难道齐楚恶宋是“有攸不惟臣”之类?只能这样理解 。特别是孟子最后说的“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 齐楚虽大何畏焉”这几句,明确了该“道理” 。就是说宋国如果实行仁政走“王道”,那齐楚反对你就是“有攸不惟臣”,你有那么一天就会像“汤始征自葛载”一样征讨齐楚;就会像周太王东征那样使齐楚“惟臣附于大邑周” 。
“不行王政云尔”即“你没有实行仁政就是了” , 意思是说一统天下的过程毕竟是“武功”,充斥着血腥 , 不是“文治”,文治才是仁政 。这孟子用推行仁政的理念劝说人有一套 。当然,万章不是宋君 , 宋君真听了孟子的话也未必能出现这个效果,真实的史实也并非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