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李白送别诗,帮你扶稳友谊的小船是什么( 二 )


第二种说法: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 , 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
啥意思?就是老娘梦见李长庚托梦了,然后就怀孕了,于是生下孩子就取名李白 。
这是有根有据 , 可为信也!
李白自小聪颖,而且应该说成长的环境非常宽松 。
来看看便知晓 。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十岁:五岁诵六甲 ,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上安州裴长史书》) 。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
《新唐书》本传:“十岁通诗书” 。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十五岁:“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 , 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
范传正《碑》云:“少以侠自任 。”
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 。”
《旧唐书》本传:“少有逸才,志气宏放 , 飘然有超世之心 。”
开元六年(718)十八岁:隐居大匡山 , 往来旁郡 。从赵蕤学纵横术 。
你看看,你看看,我们的李白同学,爱好是多么广泛而博杂 , 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 。多么宽松的学习环境,不用每天苦唧唧的要背着十几斤中的大书包 , 不需要背那些头大的数学公式,也不用背那些A、B、C、D......
二、山随平野尽月涌大荒流
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理想就是一个闪光的诱惑,好像飞蛾扑火 , 纵然危险,亦无所畏惧,奔向光明 。
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羽翼渐丰,怎能安守一处 , 终老其身?
是该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 。
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一二喂哟二位,一二一二一二喂......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带上干粮和广告商李客同志赞助的千金,出发了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 乃仗剑去国 , 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
走,也不是随便走的,那也得走的有气势,走的有派 。我小李从此闯荡江湖,凭我之才,焉能埋没随百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此首《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 学术界对此诗具体产生的年代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是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是开元十四年(726年) 。据《中国李白研究》主编郁贤皓的说法 , 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 , 直至远渡荆门 , 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 , 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 , 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
观此诗,意境高远,风格雄?。?蜗笃嫖? ,想象瑰丽 。
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故乡,要走了,怎能不留恋?就是故乡之水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 。
说是送别诗,然而并未提及送哪位亲人或者朋友,而是送别互相,或者说是故乡送别我 。或许我们也可以想象,江边是亲人,正挥手道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寥寥十字,犹如一幅瑰丽山水画,意趣无穷 。多年以后 , 其迷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语 , 谁有能说不是受了李白的影响?看来杜甫应该给李白发个大红包才对 。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 , 骨力过之 。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
《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 , 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 。……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 。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 。惟收句见送别本意 。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 。昔人诗文,每有此格 。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 , 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 , 在荆门最切 。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 。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 。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 。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