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58岁:不再穿着唐装作揖拜年( 四 )


经过几年现场演出 , 他打磨出了一个60分钟的成熟专场《大山侃大山》 。 从头到尾有完整结构 , 以自传体讲他自学习中文以来的有趣故事 , 逻辑明确 , 既不同于单口相声整段讲一个故事 , 也不同于脱口秀的纯“散装” 。
有观众说他的脱口秀里仍然有相声的影子 , 他一点不否认 , “其实我还是在以相声表演经验和观众交流 。 虽然在舞台上没有典型的相声腔 , 但长期受相声熏陶 , 一站上舞台我还是这个习惯 。 ”但脱口秀毕竟还是解放了他 , 在相声舞台上 , 他必须扮演一个吹牛的角色 , 美化自己 , 这条路走到头就不可乐了 。 而任何喜剧形式 , 归根结底是要让大家笑出来 , 观众静静地欣赏最后给点掌声 , 节目就失败了 。 脱口秀使他终于有机会从符号里跳出来 , 拿自己曾经塑造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去开涮、开玩笑 , 至于效果 , 场内观众用超过他表演音量的笑声和欢呼给出了答案 。 在某种程度上 , 这才接近真实的他 , 他想让人们知道 , 大山并没有多么完美 , 也不那么顺利 。
2017年 , 他带着《大山侃大山》参加了全球三大喜剧节之一墨尔本国际喜剧节 , 是那年喜剧节中唯一的中文节目 。 代表中文喜剧表演的是一个加拿大人 , 他感慨这世界“真够滑稽的” , 也让他觉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让中文幽默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 。 这又有点回到了“文化交流”和“文化桥梁”的意味上 , 对他而言 , 这样的想法似乎已经成为下意识 。
这两年 , 他又制作了《大山笑友汇》 , 一场近两小时的专场演出 , 把脱口秀、曲艺、音乐和朗诵全部融为一体 , 他说:“别人来做一样的演出确实会感觉很怪 , 但放到我身上似乎就变得合理了 。 ”因为无论什么形式 , 总之还是围绕着语言艺术 ,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 , 有他自己的故事 , 有中国民间故事 , 也有历史故事 。
由于他的身份和从事的工作 , 人们喜欢问他中西文化两者间的分别 , 但他觉得 , 时间长了就发现其中更多的是共性 。 因为都是人 , 人性相通 。 比如他朗诵的那些古诗词 , 很多专家说那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 , 可是自己一个“老外” , 明明也有同感 。 再比如正在排练的《肖申克的救赎》 , 一个人蒙冤陷入绝境几十年 , 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 中国人也一定会被触动产生共鸣 。
大约正是这样的基底 , 让大山成为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 他还记得第一次去电视台 , 那时还没出名 , 主持国际歌手邀请赛 , 当时有两位代表中国参赛的刚刚出道的年轻歌手 , 一个叫韦唯 , 一个叫刘欢 。 从那个年代一路走过来 , 他自己也觉得蛮不容易的 。 让他感到自豪的一点是 , 最初上电视表演节目 , 按理说就是昙花一现的事情 , 但一步步折腾了30多年 , 现在也还没停 。
发于2023.12.18总第112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大山:从晚会舞台上走下来
记者:李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