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杀四年后,这毒瘤竟然复出了?( 三 )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精神状态好了 , 那么他就是在骗你 。 」

实际上 , 早在杨永信跌落神坛时 , 《东方早报》有一则报道称 , 一位学生回家后 , 第一句话就是:
「我剩下的日子就是为了让你们痛苦 。
从此我不做任何事情 , 让你们断子绝孙让你们痛苦!」
愤怒与决绝 , 化为尖利的匕首 , 刺向加害者 , 也刺向自己 。
剧中 , 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受害者 , 同样大都一辈子单身 。
有的被困在学校的梦魇之中 , 对人类深恶痛绝 。
有的花了一生时间复仇 , 最终恶狠狠捅死了当年的校长 。


关于杨永信、豫章书院的讨论 , 早已经没有热度 。
没想到 , 一部只有102个人打分的冷门美剧 , 却在此时提供了新的角度去重提这个问题 。

这也让我们看到 , 「杨永信们」毁了不止一代人 。
一方面 , 失败的家庭教育会直接波及下一代 。
受害者因为强制戒网瘾的经历 , 对父母失去信任 , 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 。
他们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 , 更是剥夺了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

剧中 , 「保留地之犬」的每个青少年 , 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 。
他们的父母有离异的、有早逝的、有失踪的……
很多还在为生存奔波 , 自顾不暇 , 无力照顾孩子 。

同时 , 他们仍受困于原住民身份 , 而这也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 。
受父母影响 , 很多孩子虽没有经历过那段可怕的历史 , 但对白人天然戒备 。
孩子想离开落后的家乡 , 去加州追逐梦想 , 但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责感 , 有种背叛族人的感觉 。
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 , 痛苦又迷茫 。

另一方面 , 社会层面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
就像之前提到的 , 畸形现象并没有消失 , 还源源不断出现了新的「杨永信」和新的受害者 。
最早 , 杨永信作为正面形象被主流媒体报道时 , 凭借宣传纪录片《战网魔》成名 。
当时就有网友吐槽其中讽刺之处 , 影片播出当年 , 《魔兽世界》的广告正铺天盖地 。
很多家长既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 , 也没有试图从外在环境的影响理解孩子 , 单纯归咎为心理问题 , 将其封闭在戒网中心治疗 。

放到今天 , 家长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外部考验 。
毕竟现在已经少有人提「网瘾」这个词了 , 互联网完全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网游成了官方盖章的电子竞技活动 。
很多成年人 , 甚至老年人群体中都出现了网络成瘾现象 。
对此 ,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 , 也可以送他们去戒网瘾学校体验一下 。
这种地狱玩笑本身 , 就昭示了严重的代际危机 。


这在剧中也分为明显 , 时代的飞速变化 , 将更多历史痼疾暴露了出来 。
被同化后的印第安原住地 , 被彻底抛弃了 。
教育、医疗系统都十分落后 , 很多人靠私自种的草药、大麻治病 。
没什么工作机会 , 只能做点粉刷、修理之类的零工 , 还得不到专业的培训 。
这其实也在倒逼年轻的原住民与保守的长辈割裂 , 去白人世界追求更好的生活 。

两代人的青春影像叠合 , 发现都是相似的情景 。
吸毒、买醉、和朋友闲逛 , 更美好的生活永远存在于幻想中 。
他们都一样是历史受害者 。

其实 , 回到我们当下的现实 , 某种程度上 , 现在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也在面临被强制同化的情况 。
像之前备受关注的新闻 , 课间10分钟消失 , 孩子被剥夺休息时间 。
还有年轻一代教育者因为「淋过雨」 , 选择向下一代「撕伞」的态度 。
最近也有很多家长支持「把戒尺还给老师」 , 为体罚制度撑腰 。




这些现象的源头 , 和剧中强制同化原住民的行为也是共通的 。
体罚、同化 , 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很多情况 , 不过是打着拯救的旗号 , 漠视人性 , 实施控制 。

那么 , 困境中的年轻人如何能走出来 , 家人又如何给予真正的帮助?
这部剧里也给出了一些生动的例子 。
父母因为亲历过被强制同化的历史 , 比起粗暴干涉 , 更懂得将心比心地体谅 。
「所谓的爱并不一定要被接受 , 那可以只是单纯的爱 。 」

剧中也有这样一幕 , 年轻人沉迷VR游戏 。
奶奶看不下去 , 但并没有强行干预 。

而是打电话叫亲友来 , 为他量身定做了郊游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