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1开播!24集战争大剧来了!16位实力派坐镇,有年度爆款潜质( 二 )


是时候 , 把当年的故事 , 讲给新一代观众听了 。
1952年 , 我志愿军在经历了多次战役后 , 已经取得了战场地面作战的主动权 。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得不与我方谈判 , 但为了取得在谈判桌上的利益 , 他们决定在上甘岭地区做最后一搏 。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 , 展开了一场激战 。
该战役后来被命名为“上甘岭战役”。
战役的激烈程度 , 极为罕见 。
炮火密度 , 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准 , 我志愿军战士 , 面对敌人倾斜的炮火 , 转入坑道作战 。

最终 , 经过43天的战斗 , 我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 彻底打消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
这场战役 , 千古留名 。
故事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过 , 但当博纳决定全景式拍出上甘岭战役 , 这个故事 , 或许远超你的想象 。
2:看点《上甘岭》这部大剧的看点很多 , 但核心看点其实就一个:我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上甘岭战役?
这场历时43天的战斗 , 双方部队反复争夺阵地59次 , 敌军900多次冲锋全被打了回去 。
战斗让美军将领直言被打成了傻子 。
《上甘岭》发布的预告片 , 虽然只有1分多钟的时长 , 但许多画面都已经再现了那场壮美之战 。
细说起来 , 上甘岭战役和任何战役一样 , 讲究天、地、人 。
先看天 。
相信很多观众不会忘记《长津湖》的冰天雪地 。
我志愿军缺棉衣、缺食物、缺武器……可以说什么都缺 。
《上甘岭》中 , 这些困难依然存在 。

上甘岭崇山峻岭 , 地形复杂 , 冬季多雪 。
志愿军战士们从头至尾都是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战斗 , 冷了只能硬抗 , 饿了渴了只能吃雪充饥 , 但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 连雪都吃不上 , 这又是因为上甘岭战役 , 特殊的——
「地」 。
上甘岭战役之所以打得美军胆寒 , 甚至被美军收录在军事教材中 , 因为这一仗 , 打得太难了 。
1952年10月14日 , 美军筹谋已久的“摊牌行动”正式搬上战场 , 他们的目标就是我方志愿军占据的五圣山上甘岭阵地 。
对于这次的战役 , 美军是相当自信 , 据他们估计 , 夺下阵地 , 最多也用不了五天 , 伤亡人员至多两百人 。
为何?因为而上甘岭阵地总共也才3.7平方公里 。

美军心想 , 用炮弹都能把山头削平了 。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 据史料记载 , 上甘岭战役中 , “联合国军”总共出动了3000架飞机 , 光是飞机掷弹 , 就达到了五千多枚 。
最激烈的一天 , “联合国军”一天就派出了250架飞机 , 扔下了500枚炸弹 。
每秒六发的频率 , 让战场变成了火海 , 就连阵地都被炸的削去了两米 。

而当时驻守阵地的志愿军 , 仅有两个连的兵力和火力 , 只有15门山炮以及12门迫击炮 , 以常理推断:
这场仗 , 怎么能打赢?
答案在于最后一个字:人 。
当14日美军发起进攻时 , 300多门大口径火炮 , 27辆坦克 , 50余架飞机的火力 , 直直朝着597.9高地与537.7高地袭来 。
为了让阵地里的志愿军放弃阵地 , 美军直接切断了我方所有通讯 。
与外界绝缘 , 物资匮乏 , 再加上持续不断的炮火轰炸 , 按理说守军一定是伤亡惨重 , 攻方确实应该很快拿下阵地 。
除了一点 , 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

当年的美军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的是 , 阵地都快被削平了 , 为什么志愿军的战斗力 , 非但没变弱 , 反而越战越勇呢?
才仅仅过去了一个上午 , 美军第七师的两个营就已经死伤过半 , 一个满员步兵团也被打残 。
这一天 , 我志愿军就总共消灭了将近两千名敌军 。
面对敌人重火力狂轰滥炸 , 上甘岭的阵地 , 已经几乎被敌军占领 , 逼得志愿军只得退守坑道 。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 , 趁着夜色 , 志愿军一次次向敌人发起进攻 , 又一次将敌人赶了下去 。
至此 , “联合国军”伤亡超过了7000人 。
美军心态已经打崩了 。

他们无论怎么研究都想不明白 , 一场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 , 都占绝对优势的小战斗 , 怎么可能这么多天都拿不下来 。
后来他们总算想明白了一点:坑道 。
于是他们通过封锁出口、强行爆破、断水断粮的方式 , 想要把我们的志愿军困死在坑道里 。
志愿军最艰难的还不是敌人的爆破和没粮 , 而是没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