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20万群演现状:美女泛滥成灾,懒汉遍地,这些人该何去何从( 二 )


群演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 可大多只能拿到区区90元的日薪 , 相比之下 , 横店的一些道具师在工作一天后却能赚500元 。

在这样的薪水下 , 群演们不得不节衣缩食 , 勉强维持生计 , 即便有些技艺高强的演员能当上明星的替身 , 完成剧中的高难度动作 , 他们的报酬也仅仅是刚刚够付房租 。
为了多挣点钱 , 一些群演会选择冒险当替死尸或在枪战中被射击的角色 , 完成在水中演出等危险动作 , 这样至少能获得一点补贴 。

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无趣的工作 , 内心渴望能借此获得导演的关注和更好的角色机会 , 但是真正能出头的毕竟只是少数 。
一个“梦”字聚集了太多人的心 , 作为影视拍摄基地 , 大量的群演蜂拥而至 , 开始了他们一天天的奔波 。

在酷暑中穿上沉甸甸的盔甲也在所不惜 , 更别说重复着单调的动作镜头了 。
为了抢占机会 , 有人选择整日守在街头 , 眼巴巴地看着每一辆过往的车辆 , 有人则透过短视频软件发布展示自己特长的视频 , 希望能被导演相中 。

可即便如此 , 他们得到的机会还是寥寥无几 , 大多数人每月的收入仅够填饱肚子 , 而那些梦想成为明星的想法 , 也渐渐被生活的重压压得七零八落 。
对很多的群演来说 , 横店是他们漂泊的港湾 , 也是让他们每日颓废的原因所在 , 人们为梦想而来 , 却在现实中沦为了游手好闲的过客 。

他们活得如同误入桃源的旅人 , 原本的激情、梦想和斗志早已不知所终 。
大多数时候 , 群演并不需要表现出太多的个性 , 他们更像是一个可以替换的零件 , 组成影视作品中的人群布景 。

仅仅为了一个小角色的试镜 , 就会吸引上百人前来应征 , 可最终成功的只有一个 , 新人由于缺乏经验 , 即使通过了试戏 , 也很可能在正式拍摄时被换下 。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 导致许多群演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只能徒劳无功 。

如此残酷的现实之下 , 许多群演在横店的生活都显得颓废和空虚 , 他们整天游荡街头 , 与其他人结伴说笑、看风景 , 等待着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机遇 。
曾经的梦想已经被生活的重压磨平 , 他们似乎成了一个个游手好闲的人 。
那么 , 这座容纳了如此多群演的小镇 , 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从山村到“中国好莱坞”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 这里还只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小镇 , 横店影视城的快速崛起 , 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电视剧行业放开后 ,
横店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 , 抓住机遇 , 积累经验 ,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 最终建设形成规模效应的结果 。

1996年 , 导演谢晋来横店取景拍摄电影《鸦片战争》 , 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让工人在六个月时间里移山造景 , 建成了“广州街”拍摄基地 。
这件事情成为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开端 , 《鸦片战争》公映后 , 横店名气大增 , 各类影视剧组纷至沓来 。

到1999年 , 横店已建成多个古今中外主题拍摄基地 , 每年可接待数十万游客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 电视剧行业也开始放开管制 , 民营公司可以申请制作电视剧 , 这为横店影视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

横店抓住这一机遇 , 在影视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 例如2000年时 , 横店实施了“免场租”政策 , 大幅降低制作成本 , 吸引更多影视剧组入驻拍摄 。
这一政策甚至还带动了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增长 , 实现多方共赢的场面 , 到了2002年 , 游客增速创新高 , 达到新一阶段 。

2003年 , 横店统一景区营销 , 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 这些成功为横店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 横店还与影视企业合作 , 建立起影视创作和人才培养平台 。

如2005年 , 横店集团就分别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合作成立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和影视科技学院 。
在政策支持、自身探索、产业链配套协同发展的多重因素推动下 , 到2010年代 , 横店已初步形成拥有30多个古今中外主题景区、两座大型摄影棚、数百家影视公司入驻的超大型综合影视基地 。

也因此横店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好莱坞” , 从此正式晋级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
如今的横店影视城 , 已成为集旅游、影视拍摄、影视创作、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 , 安徽、四川等地纷纷效仿横店模式发展本地影视产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