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生日会,“江湖地位、人情世故”在刘德华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 )


毕竟如今已经不愁名利的他仍然执着于事业 , 只能说是把热爱完全发挥到了极致 。

香港导演王晶的父亲王天林曾这样评价过刘德华:
“刘德华演戏没有天分 , 他能走红 , 我很意外”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奇怪 , 他就算不做明星去经商也会成功 , 因为实在太努力了!”

用努力填补短板 , 用谦虚征服人心 , 是刘德华能够长红40年的成功秘诀 。
60年代初 , 刘德华出生在中国香港大埔镇的泰亨村 ,
他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妹6人 , 他在其中排行老四 。
在他6岁那年 , 父亲举家搬迁到了香港九龙的钻石山 ,
在那里开了一家“德成”杂食店 , 做着一些粥粉的广东小吃生意 。

年幼的刘德华早早就帮家里分担压力 , 每天四点钟就早起为店里打水 ,
还要待在店里刷客人吃完的碗筷盘子 , 几乎每天都要刷上三四百个盘子 ,
成名后刘德华回想起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 暗暗叫苦:“我最恨的就是刷碗了!”

20岁那年 , 他考入了TVB艺员训练班 ,
那时工作人员让他填表 , 写下自己有哪些特长 ,
谁知刘德华为了能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 突然脑瓜子灵机一动 ,
在表上大显神通 , 什么柔道、剑艺、书法、钢琴都一股脑填了上去 ,
那时他心想 , 反正不会有人特意去调查真假 , 还在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 。

可后来女星翁静晶要在节目上表演剑艺 , 正愁找不到武术指导的TVB ,
立马把刘德华拉来凑数 , 惊得刘德华在前一天晚上熬夜看了六七盘剑艺录像带 ,
临时抱佛脚学得了一身功夫 , 第二天就上阵亲自教翁静晶“耍剑” 。

自那之后 , 刘德华便不敢再耍滑头 , 反而踏踏实实地布盘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
从训练班毕业后 , 刘德华便签约了华星唱片公司 ,
起初他唱歌没有天分 , 被业内人称为“公鸭嗓” ,
无奈之下公司找来谭咏麟指点他 , 可他一开口就被谭咏麟劝说退出乐坛;

后来在林子祥面前一展歌喉 , 却也被批唱歌只有卡拉OK水平;
甚至就连香港词曲家黄霑都在报纸上踩刘德华:“没有见过写歌写的这么笨的人” ,
而这一骂 , 就是整整3年...

在任何人看来 , 资质平平的刘德华端不起唱歌这碗饭 ,
可他偏偏不信邪 , 三天两头就到音乐室里“堵”林子祥 ,
每次在林子祥唱歌时 , 刘德华都会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的喉咙 ,
为的就是要观察林子祥是如何唱歌的 , 然后自己再反复练习发声 。
正是刘德华的这股认真劲 , 终于打动了林子祥 ,
后来他将自己所有的看家本领倾囊以授 , 一步步把稚嫩的刘德华给扶上了马 。

1985年 , 在刘德华发布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时 , 他的专辑尚且还在乐坛翻不起水花 ,
直到1990年 , 刘德华在发行专辑《可不可以》后 , 他才终于以歌手的身份走红 ,
第二年 , 刘德华便凭借专辑《爱不完》 , 实现了日销16万张的亮眼成绩 ,
同年也斩获了十大劲歌金曲奖最受欢迎男歌手的殊荣 , 终于狠狠地打脸了那些质疑声 。

他从来不是“天赋型”选手 , 正如他自己写的歌《笨小孩》中的词说的那样:
“最无奈 , 他自己总是会慢人家一拍...”
但就算是笨小孩又何妨 , 只要愿意努力 , 不能做到顶峰 , 力争上游总没问题 。

不单单是唱歌 , 在演戏上刘德华也不断在叠满buff的道路上升级打怪 ,
从1981年步入影坛开始 , 无数人对他的演技喝倒彩 , 认为他只是个耍帅的“花瓶” ,
可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 , 刘德华却给出了这样的一句承诺:
“我不是天生就会演戏的料 , 我努力 , 然后你慢慢接受我...”

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 为了能够提前熟悉拍摄场地 ,
刘德华十年如一日地提早候场 , 剧组通知8点钟要开拍 , 他便6点钟到片场做好准备 ,
等到其他演员姗姗来迟的时候 , 刘德华已经酝酿好了情绪;
为了磨砺自己的演技 , 刘德华只能在数量上精进 ,
别人一年拍两三部电影 , 他就争取一年拍十部 , 在不同类型的片子里找感觉 。

2002年 , 刘德华携手梁朝伟出演警匪片《无间道》 ,
与刘德华不同的是 , 梁朝伟属于天生的演员 , 眼神里面都是戏 。
当时梁朝伟在片场只开工了20多天 , 每天只拍三四个小时就收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