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香港之子”却终生不合作,这37年,成龙与周润发活得可真累( 二 )


新来的领事对中国人并不友善 , 结果 , 成龙一家被驱赶出去 。
生活所迫 , 成龙的父亲决定南下谋生 , 临行前把他托付给了于占元 。

当时 , 由于香港政治环境混乱 , 法律难以实施 , 很多人都希望学习武术来自保 , “开武馆”因此成为了一门热门生意 。
在众多香港武馆里 , 于占元的馆子声名最盛 。
后来成龙红遍全球 , 许多人认为这是于占元享受到了他的光芒 。

17岁的时候 , 成龙结束了学习 , 挥别师门 , 开始在娱乐圈里大展拳脚 。
因为他会武术 , 公司希望他成为新的李小龙 , 但无论成龙怎么努力 , 总是跟不上李小龙的步伐 。
与此同时 , 周润发在艺术训练班的日子也过得辛酸 。
没有深厚的背景 , 没什么演戏经验 , 他在满是竞争的TVB几乎默默无闻 , 偶尔登台也总是只能接一些毫不重要的小角色 。

1979年 , 苦熬许久的成龙 , 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机 。
通过他在《醉拳》中充满趣味 , 又不失武术刚硬的打斗风格 , 电影票房收入超过了600万港币 。
如此眩目的成就 , 让成龙积聚了数量众多的粉丝 , 他的名声甚至扩散到了东南亚 。

《醉拳》的大获成功 , 让成龙领悟到一个真理——在表演上 , 盲目模仿他人只会走弯路 , 只有塑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 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
因此 , 《醉拳》之后 , 他创新地将功夫与喜剧相结合 , 开启了全新的电影时代 , 一步步走向香港电影界的巅峰 。
几乎每部电影票房都位列前十 , 人称不败神话 。

而在成龙通过《醉拳》爆红的次年 , 周润发的人生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机 。
1980年 , 《上海滩》的导演招振强找到他 , 这一次他的角色不再是配角 , 而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许文强 。
该剧播出后 , 许文强一角火遍大江南北 , 周润发的名字 , 也开始在诸多导演口中流传 。

然而 , 接下来周润发的表演 , 却和《上海滩》的出色相去甚远 , 甚至一度被冠以“票房毒药”的称号 。
似乎只要他参与的电影 , 票房就会创历史新低 。
直到1986年 , 一次看似偶然的机缘 , 让周润发经历了事业的春天 。

电影《英雄本色》 , 被誉为港片暴力美学的开篇作品 , 也是港片巅峰产物之一 。
正是通过这部电影 , 《发哥》周润发依靠演绎小马哥一角 , 彻底突破了“票房毒药”的桎梏 , 稳固了自己在香港电影界中不动摇的地位 。

在这部电影中 , 周润发身着深色西装 , 手持冲锋枪的姿态 , 征服了所有观众 。
甚至他活动嘴角叼牙签的小习惯 , 也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 。
那之后的周润发 , 如日方升 , 他的名字成为了票房佳作的象征——只要有他主演 , 这部电影几乎被认为是必看的 。

再比如《赌神》中的高进一角 , 每当那首熟悉的BGM响起 , 人们便能感受到他扑面而来的气场 。
不可否认 , 《赌神》开启了香港电影的“赌坛篇章” , 也让周润发声誉逐渐升至巅峰 。

整个80年代 , 有十二部影片票房突破了三千万港元 , 其中周润发和成龙的影片 , 影响力和占比都是最大的 。
此外 , 虽然票房有所波动 , 但论起电影界的“领头羊” , 非成龙和周润发莫属 。

得益于迷人的“东方功夫” , 成龙率先闯入好莱坞 ,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巨星 , 在异国他乡 , 都享有如日中天的人气 。
尽管周润发没有出色的功夫 , 但他的影响力也已经辐射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

成龙和周润发从未在一起合作影视作品的原因 , 其实并不奇怪 , 因为虽然都是演艺圈里的大腕 , 但他们各自的表演风格和喜好 , 却大相径庭 。
另一个原因则是 , 两人对于演技的研究深度也不同 。
成龙偏重商业化的动作电影 , 并塑造着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英雄形象 。

这些电影喜欢强调诸如“正义”和“勇气” , 这样大众感同身受的主题 , 但这有时忽略了对人性深度的探索 。
电影确实能够带给观众刺激与满足 , 老少皆宜 , 然而 , 在充满艺术力量的颁奖场合中 , 它们通常不被看好 。
不过 ,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 算是给成龙争了不少面子 。

周润发和成龙不同 , 他能够自由穿梭于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 。
1987年 , 他已经凭借《英雄本色》名噪一时 , 位列票房榜前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