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虫有毒-蚂蚱有毒吗?( 二 )


所以 , 虽然蝗虫谈不上“野味” , 但也不要试图一张嘴吃遍大自然 。疫情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 , 对于“亡羊补牢”的痛苦 , 想必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了 , 所以不要妄图去吃蝗灾时期的蝗虫了 。
人工培育的蝗虫可以食用 , 亦可药用
蝗虫的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就有食用蝗虫的记录 。目前 , 国内蝗虫大规模食用 , 主要分布在山东、云南、两广地区 , 蝗虫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与种类丰富等优点,可作为现用畜禽饲料鱼精粉、肉粉等的代用品 。2018年、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举办了多次“昆虫宴” , 蝗虫成为必不可少的菜肴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发布《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报告 ,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食用昆虫来消除饥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介绍 , 食用甲虫、蚂蚁和蚱蜢是非常有益的 , 它们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等有营养的物质 。据统计 , 目前国内已有百余家大型公司从事各类蝗虫的开发与应用 , 主要从事蝗虫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 。
从药物学看 , 蝗虫作为中药,其性味辛、甘、温, 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抽、解毒透渗、消肿止痛、滋补强壮等功效 。在治疗小儿急慢惊、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疳积、咽喉肿痛、疹出不畅等疾病
Q4:为什么蝗虫不能吃?
蝗灾在我国不仅出现早 , 而且爆发次数多 , 据我国早期著名昆虫学家陈家祥统计 , 在公元前 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里 , 全国有确切记载的蝗灾约为796次 , 大约平均三年发生一次 。另一位学者吴福祯统计 , 在中国最近一千年时间中, 共发生蝗灾619次 , 即不到两年发生一次 。由于历史记载和统计多有遗漏 , 因而实际蝗灾应该比这个数字要多 。
在古代蝗虫不能吃的主要原因是 , 蝗虫是暴食型的昆虫 , 一个普通的蝗虫群每天可以毁坏约40万吨粮食 。也就是蝗虫群一天可以吃掉一个地区一年的粮食 , 然后蝗虫群蜂拥飞往另一个地区 。所以不管古人吃不吃蝗虫 , 都不免迎来饥饿的命运 。次要原因 , 大多数人认为蝗虫是“天灾” , 不敢吃蝗虫 。
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团队对“蝗虫群体防御机制”的做过研究 , 蝗虫能够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间来回“切换” 。团队研究发现 , 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 , 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 , 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 。当蝗虫大量聚集时 , 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 , 原因便在于此 。这时的蝗虫 , 不仅动物不能吃 , 人也无法食用 。
实验表明苯乙腈会造成鸟类捕食蝗虫的意愿急剧下降 , 别说粉红椋鸟了 , 就是“战斗鸡”也下不了嘴表示无能为力 。苯乙腈属于中等毒性 , 人体吸入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倦睡、上呼吸道刺激、神志丧失等 , 甚至引起死亡 。而且再说来 , 现在谁家种地不放农药的 。很多农药属高效低残留药物 , 可在蝗虫体内残留 。

Q5:为什么说蝗灾的蝗虫有毒
蝗灾的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 , 并且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 。因此蝗灾的蝗虫是有毒的 。蝗灾蝗虫不可食用 。
蝗虫 , 俗称“蚂蚱” , 属直翅目 , 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 , 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 , 我国有1000余种 ,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
Q6:蚂蚱有毒吗?
蚂蚱是没有毒的 , 现在很多地方把蚂蚱做为美食在用 。
扩展
蚂蚱也就是通常说的蝗虫 , 是不完全变态昆虫 , 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
以东亚飞蝗为例:
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毫米 , 雌成虫39.5~51.2毫米 。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 , 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 。颜面垂直 , 触角淡黄色 。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 , 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 , 群居型微凹 , 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 。前翅狭长 , 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 , 有褐色、暗色斑纹 , 群居型较深 。后翅无色透明 。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 , 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 。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 , 群居型稍淡 , 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