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最开始修的——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三 )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跋涉,勘探队员们手拿先进的定位仪器和侦测工具,终于有了令人激动的新发现――河北省抚宁县北部的这三座地堡式防御工事,从未见于文献资料以及历史调查记述 。队员们这次发现填补了长城防御设施类型的空白 。
三个地堡全都建在长城的墙体上,只有这一个保存相对完整,另两个大部分已经坍塌 。从保存下来的这个地堡式建筑,可以大体看出它的防御特点 。它建于长城墙体之内,便于士兵隐蔽,进行自我防护 。墙上的射孔,便于随时监控敌情,展开进攻 。这一防御设施的发现充分证明,长城作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绝不仅仅是一道城墙那么简单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是一座砖石砌成的保护墙,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求墙体坚实,牢不可破 。因此,除了砖石本身的质地,稳固的衔接也成为一个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石头之间的固定,一般使用的`是铁片,少量的使用石灰 。山海关老龙头的海中部分,则采用了鱼尾榫进行固定 。
除了用各式材料人工修筑的墙体外,也有很多长城,巧妙地利用斧劈刀削般的崖壁作为天然屏障,将墙体与崖壁巧妙地结合,形成防御体系 。
秦汉筑起万里长城
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就一直是中原帝王的心头之患 。为防范游牧民族不期而至的进攻,历朝历代的诸侯、皇帝,都忙着建长城、修长城 。这项任务就像火炬,沿着中国的历史脉络,连绵不断地往下传递 。
秦统一中国后,对秦统治形成威胁的主要是北方的匈奴 。为维护和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防御匈奴南下掠夺和滋扰,公元前214年前后,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所筑长城,基本上是在燕北长城、赵武灵王北长城及秦昭王所筑长城上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并将原来不相连接的空隙之地补筑上城墙,使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联贯为一 。虽然自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都修筑了长城,但其少则数百里,多不过两三千里,只有秦始皇所筑长城逾万里以上,自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
到了汉朝,匈奴单于多次率兵南下,直捣中原腹地 。汉王朝因此大规模地修筑起由甘肃兰州至新疆罗布泊2000余里的长城与烽燧亭障,宣帝时亭燧更向西延伸至库车西北,保障了通往西域的大道畅通无阻 。汉朝河西到辽东长城长万余里,加上罗布泊、库车一线的亭障以及内蒙古一带的列城、城障、列亭等,总长度在两万里之上,为历代之最 。
明代长城最为坚固
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明王朝,在公元15世纪中叶后,将修建长城的工程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朝建国之初,被推翻的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到塞北,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时常侵扰边地,掠夺边民 。为此,明朝开始对长城进行了断续的维护和修缮 。
这次重修长城的工程包括了山海关 。这座成为万里长城形象代表的重要关城,由明朝大将军徐达亲自选址并建造完成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也先部再次进攻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北出居庸关,御驾亲征 。
居庸关,万里长城上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自古就是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 。朱元璋灭元之后,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来,收复失地 。居庸关是他南下的必经之路,加强居庸关的防御设施势在必行 。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再次受命,重修居庸关城,它成为京城通往北部边疆的重要通道,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条交通干线 。
明英宗统帅的大军,在一个叫做土木堡的地方与瓦刺也先部相遇,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数十万明朝军*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败成为明朝历史的转折点,从此,明朝开始调整防卫策略,再也不敢轻易出兵 。公元1568年,在镇守边关的将领、蓟辽总兵戚继光的建议下,明朝开始大规模重建和维修长城 。日益赢弱的明王朝,希望以长城为屏障,遏阻剽悍勇猛的蒙古骑兵南下 。这次重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长城修筑 。
在中国历代长城中,明长城的工程最为坚固,军事防御功能也最为完善 。从一开始,长城的主要功能就是着眼于对骑兵的防御,到了明朝依然如此 。因此,“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建长城的基本原则 。
金山岭是戚继光督造的长城中最精华的一段,修筑得坚固厚实,以完备的军事设施、精巧的建筑设计、险要的山地形势著称于世 。戚继光最富创造力的杰作便是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楼 。
很多人只知道长城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但是,对长城的防御体系到底有什么特点,却是雾里看花,若明若暗 。其实,长城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 。除了烽燧、城堡等设施外,在重要的防守地段,还以城墙为支撑点,构筑起纵深防御工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