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傅山“宁拙毋巧” 宁拙毋巧( 三 )


壮丽的壮举固然显示了一些伟大,但平凡的小事更有灵性 。看傅山的字书书画,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从一滴水想到太阳的光辉的朴素想象,觉得自己笨拙而简单,见识非凡 。《宁拙不是巧合》具有强烈的文学意义,闪耀着对现实的坚守 。公平、简单、朴素,看似在“语境”之外,却在艺术规律之中,既符合美的前提,又作为美的归宿,语言上也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 。
就“宁拙不是巧合”的本义而言,它的含义应该是清纯豪放、空寂明亮、巧拙质朴 。古语有云,“百招不如一拙”,傅山《阿宁卓无巧》中的拙,不过是对人生本真的简单表达 。书法从来都是有规律有章法的,但书法艺术的精神法则绝不是跟风 。傅山的“无巧不成书的宁拙”书论,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元明时期流行的“媚美”媚俗,让朴质精神回归书法界 。康有为曾说,“单纯从朴素中取势者,能涤荡凡尘,独立于本位之风” 。
在练字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在巧、媚、淡、滑、排中度过的 。《宁拙不巧》中的“拙”其实是《大简单》中的“对”,朴实无华是《大美》中拙言背后隐藏的另一重负荷 。傅山的书法往往是平实朴素的修养,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既雕又削” 。

3.自然审美原理巧妙到流入雕刻,雕刻很美,金错色自然无趣,最终会导致雕刻矫揉造作 。傅山时代充满了赵子昂浓郁的书风和董其昌恬淡的书风 。显然,他的“四宁四不”论是有道理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就是这种天然雕琢,崇尚自然美的宣言 。傅山在书法创作上的“拙”,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自然之意 。一切都要顺应自然,俗话说“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书法也是如此 。人们有一种师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始审美心理 。傅山的书论有意将自然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随心所欲写,得其自然”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模糊的形态,那就是雄伟古朴、质朴自然、充满活力、信仰自然的沈峰 。在书法的世界里,随着傅山对书法的提倡和自然的审美标准,对它的哲学兴趣无处不在 。傅山所处的时代需要新书法理论的诞生,但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当时的书法家找不到新的创作形式,更谈不上大气候,但发现毕竟是有价值的 。一个火花的真诚,无疑给了傅山一些新的启发 。傅山关于“宁拙的巧合”的一系列言论,让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燎原,《宁拙的巧合》中的“笨拙”得到了升华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率真、朴实自然的书法形式表达自己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受 。傅山的理论贡献显示了清初书法家自觉自由创作精神的发展趋势,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傻”表现的是“真”和“善”,从自然出发,回归自然 。
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书法创作向来神秘,其中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傅山的写作,他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生命是象征性的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对立因素中,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变化规律和动态把握无疑是自然的 。对于书法家来说,规矩的学习很重要,但也不能局限于规矩 。这种思想通过东方民族的心理渗透,使书法家不自觉、有意识地追求“得自然之趣、悟自然”之美,从而达到与自然的沟通,最终走向和谐的最高境界 。
易经阐述了阴阳的运动规律,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联系着宇宙万物 。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说,“赋书出于自然,自然而立,阴阳而生;阴阳俱生,处境尴尬 。”很明显,书法的起源是宇宙万物的阴阳互变 。无论方圆、厚薄、直直、隐露、轻重、长短、对、折、断、仰、背,都符合傅山“宁拙不灵动”的原始需要 。它体现了阴阳的运动统一,以及矛盾运动的规律 。《宁拙不精》中的“拙”与“巧”,反映了雕塑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时的“媚”总是不自然的 。拙中有巧,才能达到矛盾对立的统一 。
傅山的书法美学相对于各种书法美学流派而言,以其崇高的品格所导致的自然主义为特征,其自然主义的表现是自然的、超越的 。书法从来都是表达情感的,只有远离功利的束缚,艺术情感的表达才能真实自由 。书法不需要别出心裁,只有老实拙拙,才能归于大巧 。傅山的《宁拙不是巧合》体现了率真、自然、不做作的境界,光明磊落,直言不讳 。傅山的书法动静皆宜,有意为之,没有任何生硬做作 。线条极富变化,对比强烈,字形多变,整个构图错落有致,与自然疏离,是大技之后的“笨拙”,是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然表现 。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一流的书法家不会先去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来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追求,而是让我用每一种风格,我想出的什么都会成为规矩” 。傅山对万事皆可手的规律的精妙表达,源于他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对古代书法名家帖的深刻理解 。他的《公瑾时代的四屏》和《冯丹亭的故事》这两本书都用到了,是极好的例子,显示了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的自然表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