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琉璃的发现与参证 汉代琉璃( 二 )


安家耀说:“我国玻璃制品的出现比较晚 ,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初年墓葬中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玻璃制品实属罕见 。而且这套编钟在比例上和普通的玉编钟相差无几 , 最大的有70cm长 , 说明这套编钟是当时的实用物件 , 而不是微缩随葬品 。这套编钟也可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复合材料制作的乐器 。”安主任还说 , 唐宋时期的人对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不太了解 , 这在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词中有所体现 。至于原因 , 可能和青铜制作工艺等其他古代工艺一样 , 只是因为战争等原因慢慢失传了 。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一套琉璃编钟的一部分 。
从大云山汉墓马坑中清理出来的实用马车 。
这座陵墓包含了丝绸之路之前西域的丰富宝藏 。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青铜铸亚洲象和犀牛、西亚式凸瓣银盆 , 说明丝绸之路开通前 , 中原地区与南亚、地中海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 。汉代的东西方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 。汉朝的商品进入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同时 , 这些地区的手工艺品、原材料也源源不断地进入汉朝 。扬州已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这些珍贵的外国珍宝可能会提供更有力的物证 。
工作人员正在对大云山汉墓埋葬区的文物采取保护措施 。
在媒体的指引下 , 采访人员参观了大云山汉墓的埋葬区 。
虎符和银钩见证江都王的浪漫爱情 。
在距离考古现场约2公里的一个临时仓库里 , 李泽斌从保险柜里拿出了一件神秘的出土文物 。打开层层包裹 , 一个长约3厘米、形似虎字的挂钩出现在眼前 。“是江都12号墓出土的 , 也是12号墓中最珍贵的文物 , 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了 , 但钩子依然美观光亮 , 没有腐蚀的痕迹 , 因为是银的 。”这个钩子在三个方面很特别 。“第一 , 这个带钩是滚轮式的 。普通的挂钩 , 不管是金的、银的还是水晶的 , 都是整体结构 , 中间是分不开的 。不过这个钩子可以从中间分成两半 , 整体呈虎形 。很接近西汉的“过山车” , 可以说是过山车的缩小版 。第二 , 挂钩中间刻有文字 。把带钩从中间分开后 , 可以看到带钩的内侧刻有铭文 , 带钩的一面写阴 , 另一面写阳 , 这样带钩就可以整齐地合在一起 。第三 , 碑文是两千年前许下的诺言 。如果你仔细看 , 可以清楚地看到钩上刻的铭文是一个字‘念念不忘’ , 字体是小篆 。‘念念不忘’的意思是两个人永远在一起 , 不要忘记对方 。”因为12号墓埋葬的是江都妃的一个妃子 , 所以这个钩很可能是送给这个妃子的定情信物 。
一个银带钩的形式是一个老虎的魅力 , 一半有题词“永远不要忘记”在里面 。
经过发掘 , 建造了大云山一号汉墓黄肠墓 。
汉代小琉璃珠实物参考与古琉璃珠修复
事情虽小 , 却解决了复古琉璃的想象 。
这种“缠绕技术”一直在用(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准确 , 西方更标准的说法是缠绕玻璃) 。
但没有人能像汉代工匠那样细致 , 从而保留了实物中技法的直接证据 。
这是对想象中的古代琉璃珠的技术复原 。下图是出土的陶模 , 也是该技术的证据 。
上图是后人复原的古代琉璃珠制作工艺之一 。
我称之为缠绕技术 , 因为国内没有规范的术语 。
你可以看到图片中的绿色部分是小棍子(通常是金属)的底座 。
【梨镶紫檀木补充:】棒子上有一层白色物质 , 一般起到脱模的作用~
第二张图是基座的出土实物 , 地层清晰表明是战、汉所制 , 陶器所制 。
第一棒是技术操作 , 第二棒是给珠子预留穿孔 。
缠在棍子上的是玻璃溶剂 , 高温下有粘性 。
缠绕在一根棍子上 , 等待冷却后 , 就成了下面这个实物 。

这是我买的真品 , 技术的印记很明显 。
这样的小珠子大多是蓝色和红色的 。
我猜蓝色是钴(湖蓝是钴 , 深蓝是硅?) , 红色的可能是铁的?
最有趣的是 , 工匠在制作过程中有时可能会粗心大意 。
无意中混合了两种色釉溶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