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恭喜,沈腾没有“转型”成功( 二 )


电影界 , 他也成了最吸金的喜剧招牌 , 谁都想着请他客串一把 。
可以说 , 沈腾如今在演艺圈的影响力 , 几乎已经独一档 。
可登上高峰的背后 , 其实有隐忧 。
01、
很多网友议论:沈腾似乎已经定型 , 很难再给大家惊喜了 。
这种言论 , 在开心麻花的电影里 , 体现得最明显 。
2015年国庆档 , 沈腾的《夏洛特烦恼》和徐峥的《港囧》狭路相逢 。
这是新老喜剧人的一次对决 , 最终沈腾笑到了最后 , 并且一战成名 。

当时的开心麻花 , 深耕话剧舞台多年 , 一个本子 , 在线下打磨了几百遍 。
《夏洛特烦恼》就是他们厚积薄发的作品 , 这场胜利 , 也让开心麻花 , 成为新喜剧的代表 。
可短短几年 , 这种惊艳感 , 再难寻觅 , 开心麻花电影在品质上 , 也是起起伏伏 。
而麻花系的演员、编剧 , 也在外四处搞喜剧 , 看似是“开枝散叶” , 其实风格上 , 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模板了——
翻拍剧本+谐音梗片名+主角遭遇离奇经历(穿越、互换身体、突然暴富)+合家欢大结局 。

这些电影 , 不仅大多数票房一般 , 还影响了开心麻花 , 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
作为开心麻花的头牌 , 沈腾早就意识到了这个困境 。
事实上 , 在《西虹市首富》后 , 沈腾已经厌倦了 , 这种浮夸的剧情设定和表演 , 他不说 , 但那种疲惫感 , 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
王晶在《圆桌派》里就指出 , 沈腾现在已经不想演喜剧了 , 你看看《飞驰人生》里 , 他想演父亲 , 他想死 。
转型 , 就是那把悬在沈腾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沈腾不是第一个遭遇这种困境的喜剧人 。
“喜剧之王”周星驰 , 就有过类似的遭遇 。
上世纪90年代 , 是周星驰的天下 。
1992年 , 香港电影TOP15里 , 有7部周星驰的电影 , 他从星仔 , 变成了星爷;
1994年 , 周星驰拍摄了《大话西游》 , 把自己的喜剧 , 从娱乐变成了 , 一种后现代文化 。
1998年 , 周星驰拍完《喜剧之王》 , 也顺理成章成为了 , 那个时代的王 。
但风光的背面是孤独 , 港媒多次爆料 , 周星驰早在90年代最风光的时候 , 就不想再演戏了 。

喜剧人内心多敏感 , 在年轻时 , 还可以在观众面前装疯卖傻 , 年纪一上来 , 就很难再接受自己在公众面前扮丑 。
40岁的周星驰如此 , 44岁的沈腾也不例外 。
区别在于 , 周星驰是个完美主义者 。
当他无法接受银幕上的自己时 , 没有转型 , 直接退居幕后 , 拒绝再出镜 。
沈腾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
02、
沈腾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 , 至少 , 他展示给观众的部分是这样的 。
拍戏时 , 记不住词 , 不时忘词 , 就是到了央视春晚 , 也会说错台词 。

别人的转型 , 是峰回路转 , 是孤注一掷 , 是痛苦的涅槃 , 是劫后余生 。
他的转型 , 是慢吞吞 , 轻飘飘 , 就像老大爷遛弯 , 行就行 , 不行拉倒 。
目前来看 , 沈腾的转型之路 , 遇到了三个坎儿 。
其一 , 转型不彻底 。
沈腾这几年和韩寒、宁浩、贾玲进行了合作 。
《飞驰人生》《四海》《疯狂的外星人》《你好 , 李焕英》...
这些影片不只是单纯的喜剧 , 还掺杂了青春、热血、疯狂、亲情、甚至是死亡等话题 , 可惜依然没有跳出喜剧的框架 。

沈腾的表演 , 谈不上突破 , 给人的观感 , 更像是直接从开心麻花电影里拷贝过来 。
而且这几位导演的特点很鲜明 , 拍的作品作者性极强 , 沈腾非但没有完成转型 , 反而自己突出的特点 , 被稀释了 。
比如你会说《飞驰人生》 , 是典型的韩寒电影 , 沈腾的表演再出彩 , 也淹没在韩寒式的幽默里 。

比如你会说《你好 , 李焕英》是贾玲创造的孤品 , 沈腾在里面是搞笑担当 , 但最打动观众的 , 还是贾玲和母亲浓浓的亲情 。
这就等于 , 沈腾说要走出去开疆拓土 , 其实是跑到自家后院 , 松了松土 , 说要给自己头上添彩 , 最后给别人做了嫁衣 。
其二 , 藕断丝连 。
当年周星驰客串出演王晶的《千王之王2000》 , 王晶支付了客串的片酬 , 却把他的配角戏 , 剪成了主角戏 , 周星驰一气之下 , 和王晶翻脸 , 之后再无合作 。

相比周星驰 , 沈腾就太好说话了 。
他和开心麻花的兄弟姐妹们 , 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 别人说几句软话 , 他就答应客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