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陵墓有何特征 明祖陵为什么不能发掘( 三 )


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 。明祖陵背靠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面临淮河,基本仿照唐宋帝陵的规制,但又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十分紧凑 。
陵园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 。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000米,中为砖城,周长1100米,内为皇城,建有正殿、县服殿、神厨、斋房、库房、宰牲亭、玉带桥等 。
神道是皇帝生前排班序列的略影,在长约300米的神道的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 。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有麒麟、神道石柱、马官、文臣、武将、内侍各两对,石狮6对,石马一对,拉马侍卫一对 。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也有5吨以上 。
在配置顺序上,4尊雄性麒麟为首 。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 。祖陵石像生之首设置麒麟,进一步表明了明祖陵的肇基地位 。
4尊麒麟头顶独角,身披鳞甲,四肢敦实,足似象蹄 。其鳞甲呈圆形状,而且相互叠压 。全身鳞纹,一丝不苟 。麒麟的尾巴粗而长,从尾根至底座,由于采取了精细的线雕法,其尾毛从根至尖,一丝不乱 。麒麟的颈毛,以脊柱为界,分别披散在两旁,其雕法与尾毛一样一丝不苟 。在麒麟的胸、颈及臀部,雕有云气纹,这不仅是华贵的纹饰,同时也寓意着祖陵是神仙的境地 。
两对文臣的石像,手握笏板叩于胸前,头戴爵弁,身着交叉叠领官衫,脚蹬高底朝靴,腰系玉带,文质彬彬 。两对武官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战裙,脚蹬铁网靴,双手握剑,怒目圆睁 。两对太监较矮小,双手抱拳于胸,既无净鞭,也无笏板,一身宫装,静立在金水桥南,随时听候君命 。
那六对高大雄壮的雄狮的石像,在祖陵石刻中,用狮之多,用兽之精,是其他帝王陵墓中不多见的,这也是明祖陵神道石刻的独特之处 。陵前放置着威严的雄狮,显示着陵墓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 。俗语说,狮子大开口 。而这里的狮子却都闭着嘴巴,万兽之王在皇帝面前的驯服,意喻皇家的无比威严 。在造型上,祖陵狮子一律呈蹲坐状,但形象各不相同 。狮子的鬃毛旋卷成4个螺旋状,颔须对称地飘向两侧 。由于石刻工艺采取浅浮雕的手法,狮身的肌肉也表现得自然逼真 。另外一头狮子的颈上佩有饰带,饰带上雕有花纹,同时颈间还有铺首环铃及绣球 。
位于狮子后面的是两对望柱,望柱也就是华表,是皇权的象征 。其寓意着皇权顶天立地,统治着四面八方 。第一对是仿唐望柱,柱身富丽华贵 。
望柱的八棱面上雕有缠枝如意牡丹、葵状菊花等花卉 。八棱柱上沿为棱形束腰,束腰上为八棱石榴状柱头 。另一对则是素面素身、简洁大方,体现了宋代石刻的特点 。华表的顶端,一种是石榴,代表多子多孙;一种是寿桃,代表万寿无疆 。华表过后,排列的是马官和拉马侍者 。马官双手握鞭于胸,马鞭绳纹清晰逼真 。在祖陵石像生中,最为突出的是拉马侍,整个石雕和青石底板连为一体,重23.4吨 。
祖陵石像生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神兽石像生,形体都十分高大威武,充分体现了“子孙不能欺祖”的威严 。祖陵的石马又称“天马”,四肢稳健,站立在青石底板上,马头辔饰齐全,辔带上面雕着葵形、菊花等花卉 。辔中的绒球,缰绳的绳纹,嘴衔的马标辔饰的铆接,鸾铃的挂置,项上的鬃毛,全身的肌肉,以及眼、耳、鼻、口都雕得精细逼真 。
特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石马马鞍的雕艺 。马鞍四周雕有缠枝卷叶,内层密布朵朵祥云,大小交错,高低相映,左右有两凤腾空飞舞,双翅展翔,尾羽在太空中飘散 。马鞍中部有一圆圈,圈内有一龙腾空飞跃,龙眼圆睁,龙口大张,龙凤身上的鳞甲、纹饰、羽毛清晰可见 。
整个马鞍构图精巧、纹饰华贵 。
在装饰纹样上,整个马鞍多采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装饰 。既有腾云驾雾的巨龙,又有翩翩起舞的双凤,既有空中流动的云朵,也有地上盛开的牡丹,有动有静,动静相济,工整对称,又有变化,既富有吉祥之意,又给人以圆润流动的飘逸之感 。
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部都是雄性 。一方面是因为雌性显得不威武;一方面是皇帝陵墓是阴宅,需要阳性的东西来调和 。这样在陵墓里的祖先,才能住得安稳 。
祖陵石刻群是明代帝陵石刻中最为精美的一组石刻群,这些石刻规模宏伟,技艺高超,线条流畅,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凤阳明皇陵,也不同于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倒与宋陵石刻的风貌相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