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的不好笑,是网络梗带来的“悲哀”( 三 )


取而代之的是惋惜和吐槽 ,
“越来越不好看了”、“很无聊”等评价出现在小品的评论区 。
越来越多的喜剧演员消失在春晚上 ,
巩汉林离开了春晚 , 理由是“如果没有好的作品 , 不如不上 。 ”



小沈阳宁肯参加演技类综艺也不愿再碰小品 , 因为“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 。
与小品的卑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的鼎盛 ,
搞笑短视频让人们随时随地能看到新鲜可乐的事物 ,
春晚小品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 。



与此同时 , 网络造梗的速度也在加快 , 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新词出现 ,
这些词或是恶搞或是吐槽 , 都有满满的喜剧意味 。
但当这些网络梗出现在小品演员的台词中时 , 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幽默 , 而是尴尬 。
这是因为网络梗具有时效性 , 新梗往往不过三五天就会过时 ,
而春晚小品作为年末的节目再使用网络梗完全失去了玩梗的时机和效果 。



当老戏骨张凯丽在小品中吐槽年轻人“单身是狗”时 ,
大多数观众都提出了批评 。
这句台词看似利用了“单身狗”这个网络梗 ,
但却是在用一种教育的口吻对待观众 , 与喜剧所需要的轻松氛围相反 ,
这自然就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



而是企图用网络梗作为笑点 ,
小品框架依旧不改 , 观众自然能揣测每个品的剧情和模式 。
在去年《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 , 一位叫拉宏桑的新人演员靠着“我真的会谢”、“栓Q”等网络梗晋级 ,
引起了诸多网友的不满 。



网友指责拉宏桑:一个只会玩网络梗的演员称得上喜剧演员吗?
这背后反映出了观众的喜剧预期:大家想看的并不是网络流行语的排列组合 ,
反而是真正贴近现实、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
李诞所在的喜剧公司一直有着“谐音梗扣钱”的说法 ,
他给出的理由是:“谐音梗在创作上是一种偷懒 , 创作应该是艰辛的 。 ”



同样 , 把网络梗运用于包袱和段子中也是一种偷懒 ,
也许小品规定“使用网络梗扣钱”才能改善这种情况 。
曾经的春晚小品从不刻意加笑点 , 它赢在真实、自然 ,
在小品《回家》中 , 宋丹丹其在黄宏的脖子上读报纸:“中国足球 , 何日出头?”是一种犀利的吐槽 ,
在小品《不差钱》里 , 赵本山“没钱还要装阔”的性格是一种真实的流露 。
而如今的春晚小品似乎成了一种命题作文 ,
剧情的起承转合都是老套路 ,
远离了观众的作品不可能靠几个网络梗就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
因此网络梗的兴起是小品的悲哀 。



“强行整活”的作品无疑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
【|春晚小品的不好笑,是网络梗带来的“悲哀”】流行语会过时 , 只有自然、贴近生活的好作品才会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