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从新人到顶流,从“淋雨”到帮人“撑伞”,刘德华用了四十年( 二 )


时间长了 , 刘德华也有点和光同尘 , 他要拍电影 , 还要出唱片 , 是顶级偶像 , 那时的他 , 偶像包袱超级重 , 喜欢端着 。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 , 港娱大环境的混乱 , 行业粗放式发展 , 制度不健全 , 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艺人的无限压榨 , 以及艺人的个人意识没有觉醒 。
他要成为现在的刘德华 , 还缺少一个转机 。
刘德华的转型
1991年 , 刘德华出演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雷洛 。

从此 , 刘德华给人的形象 , 不再是单一帅气的小生形象 , 也开始尝试成熟、复杂、阴郁的中老年角色 。
这对刘德华的演技有很大考验 , 从电影中能看出 , 他当时的演技还不太成熟 , 有些地方过于生硬 , 但我们能看出刘德华想要走出舒适圈做出转型的决心 。
刘德华进步缓慢 , 但是很执着 。

但是人们只看重结果 , 谈勤奋和刻苦毫无意义 , 演技差是原罪 , 对比同时期演技顶级的梁朝伟、刘青云、吴镇宇等人 , 刘德华也获得了不少的质疑 。
1990年的《天若有情》是刘德华的一次转折 。

这部电影导演陈木胜 , 监制杜琪峰 , 制片人是王晶 , 因为杜琪峰管的事比较多 , 刘德华一度以为他是导演 。
刘德华当时偶像包袱很重 , 每次摘下头盔都会整理发型 , 气得杜琪峰大骂 。
拍完这部片子 , 杜琪峰七年没有与刘德华合作 , 再次合作已经是1997年在长春拍摄《天若有情3》了 。
刘德华与杜琪峰相处久了 , 发现他虽然嘴比较损 , 但为人直率 , 有什么说什么 , 后来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 杜琪峰也开始一点点从细节上指导他演戏 , 从此刘德华的演技有了质的飞跃 , 犹如脱胎换骨 。

1999年杜琪峰筹拍《暗战》 , 找来刘德华与刘青云 , 刘德华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人生第一个金像奖影帝 。

当年的粉丝也是很疯狂的 , 颁奖典礼当天 , 刘德华的歌迷几乎包围了红馆 , 评委陈嘉上都心有余悸地说 , 真怕刘德华最后没得奖 , 那他的歌迷不得把红馆拆了?
2002年《无间道》 , 香港电影最后的落日余晖 , 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一部大制作影片了 。

有人说在影片中刘德华的演技被梁朝伟碾压 , 不免有失偏颇 , 要知道刘德华本来就是偶像出身 , 当把他和梁朝伟、刘青云等人相比较的时候 , 本身就是对华仔演技的肯定 。
诚然刘德华的演技与天才梁朝伟相比有些欠缺 , 少了些灵性 , 但还是合格的 , 尤其是结尾的天台对决 , 刘德华的表现也十分惊艳 。
本来那场戏的安排是港式传统打斗 , 但刘德华觉得太过俗套 , 就改成文戏斗智 , 如果是打戏的话以刘德华的形象是占优势的 , 改文戏更有利于梁朝伟的发挥 , 但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两人几乎平分秋色 。

之后刘德华的演技愈发炉火纯青 , 像《失孤》中绝望的父亲 , 《流浪地球2》中爱女心切的科学家图恒宇 , 都有击穿人心的力量 。
成立公司 , 帮助新人
1991年 , 也就是出演雷洛的那一年 , 刘德华成立了天幕电影公司 。
2002年 , 又在天幕的基础上组建映艺娱乐有限公司 。
2006年 , 刘德华发起亚洲新星导计划 , 投资了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六部影片 , 大陆的电影叫《疯狂的石头》 。

这些年刘德华投资了许多电影 , 有新人导演的处女作 , 有老朋友的注定卖不上钱的怀旧的怀旧片 , 也有以小博大的商业片 , 也有获奖无数的文艺片 。
肯定是有赚钱的 , 但总体来说 , 还是赔钱的多 , 甚至在刚开始 , 刘德华把天幕公司都抵押出去 , 后来不得不拍商业片把公司再赎回来 。
这些年 , 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刘德华恩惠的导演、明星有很多 , 像凭借刘德华的片子出名的王宝强、黄渤 , 还有当年的新人导演宁浩和陈果 , 也是在拉不到投资的情况下 , 在刘德华的帮助下缓过劲来 。

在2011年 , 许鞍华打算拍摄《桃姐》 , 可是找不到投资 , 刘德华带资进组 , 还出演了男主角 。
刘德华投资电影 , 应该不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 , 其中有无法推却的人情 , 也有对老朋友的雪中送炭 , 还有对新人的扶持 , 以及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期许 。

人情社会 , 接一些烂片是无法避免的 , 大家在这方面 , 对刘德华格外包容 。
刘德华无论是当演员还是歌手 , 亦或是做人方面 , 都无可挑剔 , 不然也不会获得这么多人的喜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