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有哪些作品 波希米亚人歌剧赏析( 二 )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是公元1世纪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的名称 。后来日耳曼人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 。公元5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 。“百塔之城”布拉格的兴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另一位诞生于此的伟人是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他是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胡斯塑像今天就矗立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中心,每日游人如织 。
谈及波希米亚,就不能不提到吉普赛人 。15世纪,很多行走世界的吉普赛人都迁移到捷克的波希米亚,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模糊地界定: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 。之后,他们又以流浪的方式周游欧洲,依靠手艺无拘无束地谋生 。然而好景不长,不信奉上帝的吉普赛人被看作异教徒而遭到歧视,从而开始了他们长达4个世纪的悲惨命运 。也正因如此,吉普赛人作为主角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文学作品中 。梅里美笔下可爱执著的卡门和雨果《巴黎圣母院》里能歌善舞的爱斯梅拉达,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在《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介绍自己身世时唱的那支曲子,名字就是“波希米亚” 。她们身上那种纵有苦难也执著无悔的人生态度,让人充分感受到波希米亚式的迷人性格,也给后人留足了演绎的空间 。
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一度成为欧洲青年向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挑战的招牌 。不过这种对立关系在大卫·布鲁克斯的《天堂里的布波族》一书中碰撞并融合在一起,定义出一个新兴上层精英阶层——“布尔乔亚波希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 。波希米亚在这里被解释成追求自我、实现心灵满足的生活态度 。到了21世纪初,或许是人们厌倦了工业化冰冷的直线条以及过于严谨、精致的现代生活,时尚舞台上猛烈吹起了被定义为随性不羁、温暖热烈的波希米亚风:层叠蕾丝、蜡染印花、皮质流苏、手工细绳结、刺绣和珠串,都是波希米亚风格的经典元素 。无领裸肩的棉质短上衣、低胯的叠纱大摆长裙,还有满是绣花、钉珠、流苏等繁复装饰的皮靴、挎包,连续几季流行于潮流巅峰 。
这种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善于收集当地特色的做法:亮片、彩石的首饰大概来源于印度;小花边、多褶大摆裙是斯拉夫和俄罗斯民族的特色;而流苏和坠饰则可能出自中东的伊朗和北非的摩洛哥 。难怪世界各地的服装设计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而对于向往着波希米亚式自由生活的都市人,“波”式装扮也确实可以在8小时之外让人轻松一下,圆圆自己的“流浪”梦 。
Q3:波西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么?就名称来说这是对的,但实际上这是法国人的一种误读.法国人认为吉普赛人来源于波希米亚王国,故将他们称作波希米亚人.实际上波希米亚王国人口组成比较复杂,古代波希米亚王国即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带,有日尔曼人,马扎尔人(匈牙利主要民族之一),斯拉夫人等等,吉普赛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故就人种学来说这是法国人对吉普赛人的一种误读.
Q4:波西米亚是什么什么是波希米亚?
答案很简单: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它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省,1918年以前还由维也纳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
今天的波希米亚在捷克共和国境内,布拉格曾是波希米亚最大的城市,现在已成为了捷克的首都 。过去数百年中,波希米亚常常被卷入欧洲几大政治力量的争斗之中 。二战以后,作为捷克的部分,这里仍然是东西欧两大阵营的交冲之处 。许多世纪以来,布拉格一直是中欧重要的文化中心,其音乐传统尤为源远流长 。这,就是地理上的波希米亚 。
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杨纳切克等作曲家,以及作家哈谢克(小说《好兵帅克》的作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波希米亚人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就有波希米亚气质 。事实上,我们常说的波希米亚,严格来说并不是那个真实地存在过的国家,它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脑中的一个概念,是真正的波希米亚被我们误读了的版本 。而在英语世界中,这笔糊涂账一直可以算到莎士比亚的头上 。
人们认为波希米亚是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这种想法源于另外一个对真正的波希米亚国的误解,因为人们也一度认为这里是吉普赛人的故乡,却忽略了吉普赛(gypsy)乃是埃及(Egyptian)的同源词 。1843年,迈克尔·威廉·巴尔夫的著名歌剧《波希米亚女郎》在伦敦首演时,波希米亚一词就已经是吉普赛的同义语了 。当时,“波希米亚人”泛指一切四处漂泊的流浪者,与艺术没有任何关系 。而真正将这个词与艺术家结合在一起的,是巴黎诗人亨利·缪尔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