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简介传记??( 二 )


7、文徵明(1470-1559)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书画家 。初名璧,以学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衡山居士 。斋名停云馆 。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 。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 。
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 。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 。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 。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 。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 。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
8、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
9、王铎(1592-1652年)
字觉斯,一字觉之 。号蒿樵、小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 。
10、何绍基(1799--1873)
清书法家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 。嘉庆四年(1799)生 。父凌汉,官至经筵讲官、户部尚书 。绍基早年师事程恩泽,后又出入阮元之门 。庭训师承,为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奠定了基础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
Q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意思是:读再多的书不如走的路多了好,走的路多了不如见更多的人 。用来形容具有丰富生活阅历的重要性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1. 释义: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 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

  2. 出处:明· 董其昌《 画旨》“画家六法,一曰‘ 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 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

  3. 《画旨》简介:《画旨》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全书共有一卷 。《画旨》原载《容台别集》卷四,与《画眼》、《画禅室随笔》互有同异;不乏重见迭出之处,当非董氏自己手定 。其中以禅之南北二宗拟山水画分宗一段,与莫是龙《画说》同,童书业、俞剑华均归之于莫氏 。《画旨》杂论画法、画家、鉴赏、品评,由于作者是著名画家,深知此道,所论颇有精到之见,对明末及清代画坛有较大影响 。

  4. 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书法集魏晋及唐人之长,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很大,山水画得董、,巨及黄公望、倪瓒笔意 。有《容集》、《容台别集》及画论著作数种 。


Q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者是董其昌 。万卷在古代指的是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的意思: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 。行万里路的意思: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解释
读书是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也是为了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