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春晚女主持人的陌生化与淡化,是节目的必然的发展走向吗?( 二 )



而三个女性主持人 , 合起来 , 也没有达到一个倪萍的能量 。
倪萍主持春晚十三年 , 她的身上 , 还残留着当初春晚节目开办时确立的宗旨 , 这就是演员的个性化 , 主持的亲和力 , 还有单人的操纵力 。
八十年代的春晚 , 必须依靠主持人的连缀 , 方才构成节目之间的起承转合 。 我们可以在王景愚对他首次上春晚的回忆录中 , 看到他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 , 在节目之前就对他上演这个节目进行了铺垫 , 表现他上街去买鸡 , 鸡后来也烧好了 , 但在表演时 , 他说这只鸡被姜昆拿去吃了 , 从而为他的空手吃鸡提供了合理解释 。

如此前后贯穿的铺垫 , 突出的是主持人的个性化的存在 , 是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在台上的操纵演绎 , 但现在的春晚节目 , 沿袭的是文艺晚会的按次序上场 , 根本不需要节目之间的照应与衔接 , 在这样的总体趋势下 , 主持人自然没有什么作为 , 也不需要有什么作为 。
正如倪萍自己都感叹她当年能够在台上有几分钟的扒拉与唠叨 , 而这种丰裕的时间配置 , 在今天的主持人身上 , 几乎没有可能 , 从这里 , 我们正可以看到春晚节目日益走向了盛典的模板制式 。

这种风格的日益成型 , 也挤走了主持人的发挥空间 , 主持人成为众多演绎者的一员 , 降低她们的参与空间 , 降维成节目的一个被操纵与被主持的一员 , 也就是春晚必然规定出的主持人的价值定位 。
用三个陌生的年轻主持人作为春晚的报幕员 , 是一个非常吻合节目定位与定调的选择 。
这与有没有一个好的主持人 , 并没有什么关系 。
今年央视除了春晚之外 , 还有好几台晚会 。 而我们看到的一个有趣的现实是 , 春晚的早期的编排方式 , 恰恰在这些其它名类的晚会上延续着 。

比如《新春喜剧之夜》节目 , 由小尼与杨帆主持 。 两个人一手担纲起了这个节目的主导角色 , 而台下的观众 , 也是几个参加节目的演员 , 茶座式的设置方式 , 承续了八十年代初期春晚的那种亲和式布局 。 春晚的初心 , 在现在的春晚节目中已经觅不到影踪 , 但在《新春喜剧之夜》这样的节目里 , 却能够“求诸野”地找到隐约的影迹 。

而好的主持人有没有?能够操纵整个局势 , 自己也富有才华的主持人 , 有没有?
显然是有的 。

春节期间 , 看到“军营大拜年”节目 , 其中一位女主持人敖源在《走进空军某航空兵部队》的节目中非常亮眼 。
尤其是敖源作为深入基层军营的一位轻骑兵 , 面对着五六个战士 , 她把气氛营造得相当的浓烈 , 节目中 , 她配合河南籍战士唱起了豫剧 , 河南话的口音 , 甚至连战士都佩服不已 , 之后 , 她又配合黑龙江的战士唱起了二人转 , 她的东北话同样很地道 。

演到动情处 , 战士热泪盈眶 , 而女主持人也双眼潮湿 , 声音哽咽 。 在这个过程中 , 她对战士情绪的激发、对场面的操控 , 拿捏得张弛相间 , 大方得体 , 恰到好处 。
而从字幕表上 , 可以看到她还是这个节目的编导之一 。 真是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富有个性化的女主持人了 。

个人当时突发奇想 , 敖源这样有才艺、有舞台操纵能力的演艺者 , 应该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 这样的演员 , 如果发掘到春晚上来 , 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主持人的亲和力、融洽力与操纵力 。 这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吗?
春晚的将来发展 , 仍然有一种可能 , 就是需要一个像倪萍那样的带有个性化色彩的主持人 , 这样容易激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 毕竟一个节目烙印上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 能够使观众产生亲切感 , 看节目 , 如同老友见面 , 不然的话 , 一台陌生的面孔 , 观众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拒绝与排他性的定势 。

因此 , 那种富有舞台掌控力的主持人不是没有 , 只是要给他们更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 这样 , 才会让春晚节目得到观众们的永远的关注与永恒的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