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撇开了她身上的创伤印记 , 让人觉得她需要的不是治愈 , 只是休息 , 人为降低了这个核心人物的可信度 。
治愈也就从原本应该得以绵延的共情过程 , 被压缩成了轻浮的暂时情绪 。
再加上极快极缓的节奏安排 , 让本就轻浮的情感叙事变得更加空洞和松垮 。
为了急速推进许红豆辞职旅游的行为 , 故事第一集仅用20分钟让闺蜜患病去世 , 作为刺激主角行为的外部动机 , 用强戏剧方式破坏了故事的现实基础 , 牺牲掉人物情感 , 自掘“治愈”的情感根基 。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个部分 , 田园 。
它是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 一种惬意自得的环境 。
这点的完成又需要编剧对于“生活”日拱一卒的观察和记录 。
还是先以《海岸村恰恰恰》为例 。
“生活”是被它细化进一些具体的戏里 。 比如女主在咖啡厅付钱 , 刷不了卡也没有信号用不了手机 , 只能去银行取钱 , 咖啡厅老板却认为她吃霸王餐 , 要求她抵押手机 , 才让她离开 。
女主为了还钱不得不和村里老太太们一起剖鱿鱼 , 却被老人们嫌弃手艺不好 。
这些戏和后面女主认真听了咖啡厅老板写的歌;载着老太太们去首尔 , 路上还一块骂路怒症司机 , 形成回扣 。
如此 , 剧集才会在陌生人逐渐熟络的时间脉络里书写成了这样惬意琐碎的海岛生活 。
《海岸村恰恰恰》里的“田园牧歌” , 其实不是在对岁月静好进行展示和兜售 , 而是通过故事里的“人”来一点一点过滤而成如此的“生活” 。
而且你会发现 , 这里的生活也并非与现实生活完全异样 , 而不过是还原了已经被我们陌生化的人际关系 , 放大了族群式的情感联结 , 也毫不避讳这些关系里必然伴随的误会和隔阂 。
我们再对比着看下《去有风的地方》里的“田园生活” 。
还是拿差不多的两场戏来说 。
许红豆到饭店吃饭 , 原本准备打烊的老板看见女主 , 非常热情也莫名其妙地为她重新开火 。 同样是女主无法付钱 , 这里的饭店老板却能毫无顾忌地热情说着这顿我请 。
同样是与当地村民一起劳动 。 许红豆则是被当地阿婶邀请去帮忙做鲜花饼 , 整场戏里除了阿婶一边动手一边介绍鲜花饼做法 , 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 加上冗长的音乐铺垫 , 这个片段也就被剪辑成了岁月静好的MV 。
把两部剧集对比着看下来就很容易发现 , 后者具有很强也很明确的目的——
《去有风的地方》里的“田园”不是在勾勒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 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极端化为功能性工具 , 服务于绘制一幅热情友善的乡村图景 。
当这种“目的”把“手”伸向田园生活 , 伸向田园中的每个人时 , 自然会造成“田园生活”的失真 。
当地村民无论在任何场合一定会穿着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服饰 。
每个支线人物也都有其要在特定时间完成的特定任务 , 且由于任务大于角色 ,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起伏成长线 , 于是就造成了一种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断裂感 。
阿桂婶的出现是要完成说教 , 告诉许红豆和马爷这样的年轻人要多为家里人着想 , 告诫他们“钱是带不走的” 。
大学生村官黄欣欣的出现 , 是要完成“我不会离开这里”的宣言 。
还有夏夏的出现是要宣传防网络诈骗 。
这里的“田园”只是被想象的、人工打造的“田园” , 它不是乌托邦 , 也不象征“逃离” , 而只是一种工具 。
这个工具所服务的 , 既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目的” , 也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个部分——主旋律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种创意写作练习 , 它会给出几个关键词 , 让你在短时间内根据关键词来编写故事 。
《去有风的地方》就特别像在这种命题下诞生出来的文本 , 其中“主旋律”这个关键词还一定要放在第一位 , 要在故事里多次体现 。
结果到了文本——主题先行 , 对人物和关系的去人性化 。
男主的人设就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 宣传木雕扎染 , 和大学生村官一起打造特色民俗表演 , 保护非遗文化 , 入不敷出 , 但从始至终所坚持的信仰都是要回馈社会 。
以及上面提到的 , 为了氛围营造 , 而规避了陌生人和陌生人 , 当地人和外乡人 , 都市和乡村之间必然存在的隔膜 。
推荐阅读
- 许红豆|《去有风的地方》结局:许红豆为了谈恋爱,忽悠老姐成民宿接盘侠
- 榴莲什么季节最好吃?榴莲成熟的季节是几月?
- 包裹猫屎的猫砂属于什么垃圾?猫砂属于什么垃圾?
- 做直播运营死路一条-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 刘德华|张萌获刑三年!曾担任《你是我的荣耀》等剧制片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赵丽颖备受好评之作,讲述女性的奋斗史
- 浙江省|为什么说年前还在招聘的单位,要谨慎入职?过来人的经历道出缘由
- 教师|职场上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有来有往,有竞争的关系
- 护肤|警惕那些容易引发纠纷的医疗产品 —— 医疗美容
- 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安全的反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