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眷村电视剧?台湾的眷村是啥意思?( 二 )


2009年 , 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眷村的前世今生》一书 , 详细记录台湾眷村发展概况 。
2010年 , 《宝岛眷村》一书由张嫱主编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天窗文化策划 , 收录包括外省台湾人协会张茂桂、李广均、周思诺 , 以及王伟忠、王蓉蓉等人共十五篇文章 , 是首次在大陆出版介绍台湾眷村的入门书 , 书中对眷村的前世今生 , 还有文学、电影、美食各方面都有全面的介绍 。1983年 , 电影《小毕的故事》 , 导演陈坤厚 。电影《搭错车》造成轰动 , 其中歌曲“一样的月光”、“酒干倘卖无”、“请跟我来”也成为经典歌曲 , 导演虞戡平 。
1984年 , 电影《老莫的第二春天》 , 导演李祐宁 , 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影片 。
1985年 , 电影《竹篱笆外的春天》 , 导演李祐宁 。
1991年 ,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导演杨德昌 , 内容使用许多的眷村黑话 。
1996年 , 电影纪录片《陈木根的邻居们》 , 导演吴乙峰 。
2000年 , 电影《黑暗之光》 , 导演张作骥 。
2002年 , 电影《美丽时光》 , 导演张作骥 。
2005年 , 公视电视剧集《再见 , 忠贞二村》 , 导演梁修身 , 获得当年金钟奖 。
2006年 , 电视纪录片《想我眷村的妈妈们》、公视单元剧《蟹足》 , 导演王伟忠 。
2008年 , 电影《蝴蝶》、《爸 , 你好吗?》 , 导演张作骥 。
2008年 , 中视连续剧《光阴的故事》 , 导演王伟忠 。
“荣光眷影”纪录片影展 , 所有导演都是第一次拿起摄影机 , 从拍摄自己的外省父母 , 然后回归到找寻自己 。1985年 , 表演工作坊《那一夜 , 我们说相声》 , 赖声川、金士杰及李立群共同创作 。
1989年 , 《这一夜 , 谁来说相声》、《回头是彼岸》 , 表演工作坊 。
1999年 , 屏风表演班改编张大春的《我妹妹》 , 导演李国修 。
1999年-2008年 , 相声瓦舍《影剧六村》系列:〈谁唬咙我?〉-〈战国厕前传〉 , 冯翊纲、宋少卿创作 。
2008年 , 表演工作坊《宝岛一村》 , 赖声川、王伟忠共同创作 。1985年电影《竹篱笆外的春天》后 , 很多人把“竹篱笆”当成台湾眷村的代名词 , 但是除了电影以外 , 事实上确实有段来历的 。
60年代早期的台湾经济并不发达 , 而军队的生活也比较困难 , 眷村的房舍建造也是因陋就简 , 而竹子就是最便宜好用的建材 。很多早期的眷村的内外墙壁使用竹子劈成竹条后 , 绑扎成骨架 , 批上粘土成墙 , 外面再刷石灰 , 就成了克难的隔墙 。
而每一户大都有个小小的院子供晒衣服或养家禽之用 , 大家习惯用细竹子编成围篱做隔挡 , 成为眷村的特色 。竹篱笆只能做简单的隔挡 , 却仍能从缝隙间看出去 。眷村的大人小孩便习惯巴在竹篱笆上跟邻居聊天玩耍 , 而每次台风过后 , 竹篱笆几乎全被吹倒 , 变成家家户户全部通透的景象 。
竹篱笆刚做好时是绿色的竹子 , 但是一两年后 , 就经不住日晒雨淋 , 很快褪色腐朽 , 然后就得重新更换 , 也给眷村子弟留下日月更替的印象 。
60年代晚期 , 竹篱笆慢慢被砖墙取代 , 眷村邻居之间的感情就渐渐淡了 。但是竹篱笆留给眷村那个年代人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 “竹篱笆外的春天”就是对这种感情记忆的演绎 。
而竹篱笆那种似有若无的隔断 , 恰似眷村外省人与台湾闽南人之间的关系 , 大团体内的小团体 , 抱团一起求自保 , 但是又离不开原是一家人的情感 。而这一群从大陆各省汇聚在一起的人群 , 本来生活习惯大是不同 , 却又共同孕育出新一轮灿烂的文化 , 就像竹篱笆内的院子 , 小小空间却养活了多少生命 , 竹篱笆文化就在台湾历史上写下辉煌之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