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故事简短?孔子的小故事?( 三 )


孔子的小故事 篇9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 。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够坐地上,前面是案几 。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 。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够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 。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 。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孔子的小故事 篇10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 。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 。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 。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 。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 。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
孔子的小故事 篇11
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 。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 。”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孔子的小故事 篇12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惊呆了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 。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孔子的小故事 篇13
当初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一条规定,即是凡是到外国旅游时,看见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能够花钱将其他赎出,回到鲁国后,到国库报账,国库依价归还 。而孔子有一名学生,在国外时真的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因此他将他赎出 。但赎出来后,他并未去国库报帐,百姓都在议论这人品格高尚 。而当孔子知道了后,大骂了这名学生一顿,说学生做了错事 。别人很奇怪,做了好事,又将人救出,还不去报帐,这不是做了件好事吗?但孔子说看问题不可以这样看,因此这种做法,会妨碍了许多奴隶被赎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