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二 )


而都察院的职能还远远不止是检举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的情况,官员的礼仪问题同样由他们负责,上至祭祀天地、祖先这样隆重的典例,下至日常朝见皇帝,只要有官员的言行举止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遭到都察院之人的弹劾 。
除此之外,钱粮赋税、官员选拔、军政民生、司法刑事、科举吏治等事务,这些都是都察院的职权范围 。就连文官的政绩考核、武将的评定,都察院同样必须参与其中,甚至于是否按时上班干活、干活是否有效率也需要接受都察院的监督 。
为了达到监察的效率,都察院的人在常规监察的基础上,还会不定期临时进行突击抽查,内容包括文书档案的监察与实地处理 。一旦发现猫腻,他们就有权直接处罚官员,将他们逮捕入狱,清朝还规定除了重大刑事案件以外的案件,监察人员可以直接审查卷宗亦或是参与审理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小事自理,大事请奏”,这充分体现出都察院官员的权力有大 。
然而最终的boss还是左都御史,都察院所做这么多事最后都要经历左都御史的考核,这也就是其监督职权的体现 。与此同时,左都御史还位列九卿之一,这使得它拥有参与“九卿议”和“廷议”的资格 。
所谓“九卿议”,就是指由左都御史、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这些人一起对皇帝下达的重大政事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送交给皇帝审定的会议 。而“廷议”则是涉及边患军务事宜,相较之下更具有分量,很显然,左都御史这一职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
再来看看右都御史是什么 。右都御史是明代及清代前期都察院的职官,在明朝时期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都察院长官,并且品级均为正二品;到了清代前期,左都御史执掌都察院的事情,下手左副都御史起协助的作用,而此时右都御史变成外省总督、巡抚的加封头衔,也就是说某个官员成为一省的总督或者巡抚,他就会自动增加右都御史的头衔 。
定义区别 。左都御史是封建社会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右都御史则为明清两代的官职 。品级区别 。起初左都御史的品级是正二品,但是经过一系列升级降级,最后确定为从一品;而右都御史一直都是正二品 。职能区别 。左都御史除了负责考核都察院的各项工作以外,还负责参与“九卿议”和“廷议”;而右都御史起先相当于都察院的直系副领导(仅仅比左都御史小一级),后来演变为外省总督、巡抚的加封头衔 。
综上所述,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前者一直都是监察机构——都察院的直系boss,后者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是变成一种荣誉职位,而受古代“以左为尊”思想的影响,左都御史的品级是要高于右都御史的!
Q4: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都察院左都御使基本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监察部部长,左副都御史基本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兼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监察部副部长 。
左都御史,又称总宪,明清时期都察院主管,掌院事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左、右各1人,正三品 。十七年升正二品 。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都察院设都御史1人 。清顺治五年(1648年)定制,满、汉各1人 。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 。十六年(1659年)改并二品 。雍正八年(1730年)俱升为从一品 。其右都御史为总督之兼衔,不设专员 。
扩展资料
以左都御史为长官的都察院,除“职专纠劾百司”之外,还有两项重要职能,其一为天子耳目,即所谓的言官,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二为重案会审,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 。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 。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 。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 。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寺谳平之 。
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 。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都御史
Q5: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院长 。中国封建社会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 都察院,左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 。


推荐阅读